垃圾分类的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去年省两会,省人大代表、川师大教授谢元鲁就曾对垃圾分类提出过建议。今年省两会,他仍然关注这一话题。省人大代表、成都市跳伞塔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叶峻岭也准备就此问题提出建议。
垃圾分类现在进行的情况如何?应该怎样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彻底?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人员和省人大代表。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新闻点击】
2010年7月,在成都市金色家园小区里,垃圾分类试点推开。在小区的垃圾处理点上,清晰地注明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等。小区居民在家时就把垃圾进行分类,然后投放在不同的垃圾箱里。
据了解,仅成都市每天就要新生垃圾5000吨。而这还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它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成都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的垃圾处理是填埋,但这种需要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方法,面对越来越多的垃圾,既要付出巨大的土地代价,又破坏生态,还造成资源的浪费。
【代表建议】
“在先进国家,垃圾分类处理已是人们的习惯。”谢元鲁认为,垃圾分类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在对垃圾进行分类后,根据不同需要再进行处理,可回收的就再利用,不可回收的就焚烧发电,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谢元鲁说,在人们每天产生的垃圾中,有很多是可再生利用的。在资源有限的今天,如果垃圾不进行分类,既加大了垃圾的总量,可回收的资源也只能白白流失。
谢元鲁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势在必行。他建议政府大力推行和主导,“政府应结合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可以在一些城市或社区进行试点,然后再进行推广,逐步在群众中形成垃圾分类的共识。”
应从人人都晓得做起
【新闻点击】
每天清晨,成都玉双路的刘婆婆都会将家里的生活垃圾集中在一起,然后用一个塑料袋装上,丢在小区门口的垃圾筒里。其实,每天成都无数个家庭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
在刘婆婆看来,这种垃圾处理方式是多年来的一个习惯。垃圾分类对于陈婆婆是一头雾水。这也难怪,就连曾从事综合治理的叶峻岭也坦言,不少人知道垃圾分类的意义,却并不知道垃圾该如何分类。
【代表建议】
“垃圾分类的推行要从群众的知晓率做起。”叶峻岭认为,垃圾分类在我国才刚刚开始,要让人们习惯垃圾分类,首先要从宣传和普及做起。“如果人们不知道垃圾为什么要分类,该如何分类,垃圾分类只能是纸上谈兵。”
谢元鲁也有同感:“人们对垃圾分类的认识还不够,也正因为如此,现在一些地方设立的垃圾分类箱形同虚设”。还有一些人认为,对垃圾进行分类太麻烦而不愿意做,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分类的重要。
谢元鲁建议,在垃圾分类问题上,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向群众宣传分类的重要和如何分类,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采用必要的强制性措施,逐步使人们对垃圾分类形成一种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