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赵一曼遗嘱“手迹”:儿子抄写 孙女珍藏
时间:2011-06-24 来源:四川日报

  6月9日,记者走进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专家魏明生为我们揭开了巾帼英雄赵一曼的“手迹”之谜。
  魏老小心翼翼地拿出他珍藏多年的两幅已经发黄的照片,这两幅图片都是手写的书信“手迹”。其中一幅是赵一曼临刑前给儿子宁儿写下的遗嘱;另一幅是信件的复印件,信的落款还有一个“李坤泰”的私人印章。
  “李坤泰是赵一曼的本名,依信上标注的时间来看,这封信写于1926年1月10日,当年赵一曼21岁,已经是宜宾白花场团支部书记。”魏明生介绍,这封信共4页,内容是赵一曼写给中央的亲笔信,谈了自己对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的看法。因为信上署名李坤泰,才被人忽略。
  著名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烈士,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25日出生在宜宾白花场白杨嘴村。20多年后,她在东北抗日改名赵一曼。
  据后来的史料,赵一曼在同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被捕,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摧残和折磨,临刑前写下遗嘱,全文如下: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这份遗嘱即是 “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被认为是赵一曼“手迹”。魏明生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认为,这并非赵一曼的“手迹”。
  第一,没有说明来源。从时间和内容看,这份遗嘱是赵一曼被捕后、临刑前写的。赵一曼被捕时已身负重伤,在关押中曾在医护人员帮助下逃出,但很快又被重新抓捕,此后一直处于日本宪兵的严密监控之下,不可能将遗嘱传递到社会上流传。因此,赵一曼遗嘱的来源只能是日伪留下的档案。在日伪留下的档案中,赵一曼临刑前留下的遗嘱,内容一样,时间一样,却是用日文记录下来的,并无赵一曼的“手迹”。
  第二,与赵一曼生前留下的字迹无共同之处。赵一曼生前留下的字迹极少,我们手上掌握的一份赵一曼的亲笔信(图二),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赵一曼手迹,现保存在中央档案馆。这封信写于1926年1月10日,当年赵一曼21岁,书法风格已基本形成。赵一曼牺牲的时间是1936年8月,两份信件相距时间仅10年,书写风格应当大同小异。
  第三,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电影《赵一曼》在全国放映之后,党和政府抽调专人调查赵一曼烈士的身世。这时,宁儿已长大成人,名叫陈掖贤。陈掖贤得知赵一曼就是自己的母亲,百感交集。他用钢针在自己左臂上刺上了“赵一曼”三个字,并抄写了一份母亲留给他的遗嘱,从北京寄到正在四川读书的大女儿陈红手中,并嘱咐女儿对奶奶遗愿要永世不忘。陈红将这件由父亲亲笔抄写的奶奶的遗嘱视为传家之宝,珍藏至今。
  魏明生回忆,他专程拜访了赵一曼孙女陈红。经陈红证实,赵一曼“手迹”的确出自其父陈掖贤之手笔,不是奶奶的手迹。陈红出示了那份珍贵的遗书。
  魏明生等一些党史专家将陈红珍藏的遗嘱与赵一曼“手迹”相对照,二者没有什么不同。可见,赵一曼“手迹”内容是赵一曼留给儿子的遗嘱,“手迹”实为赵一曼的儿子陈掖贤所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