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6月16日,“重走长征路”第四线采访团结束了对革命老区达州的采访,驱车前往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另一重镇——巴中。 车上,采访团成员还在回味着在宣汉县和万源市的采访经历。70年前,两地曾是红军浴血奋战的战场,如今,老区人民又在进行着另一场“战役”,他们正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老区经济的新跨越。 宣汉为西气东输“争气” 6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宣汉县普光气田,这里是国内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的特大型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也是川气东送工程的主力气田。依托普光气田投资147亿元建设的天然气净化厂,成为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厂。 “自去年3月建成投产以来,普光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硫磺输出地。”普光气田党群工作部主任马仁生介绍,普光气田为当地经济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每年能为当地缴纳各项税款5.4亿元。同时,普光气田需要的非技术工种职工均来自宣汉当地,吸纳了上百人在家门口就业。 20公里外,插旗山与普光气田遥遥相望。这里还存留着当年红军在插旗山战斗时修筑的战壕,只是由于封山育林,这片战壕目前已经在一片葱绿中 “休息”。插旗山地势险要,当年,红军正是沿着插旗山,到罗江口,攻取凤凰山,占领达县城,重创军阀刘厚存的部队。 “红军来时打土豪,把田地、粮食分给农民。给我们修了‘红军井’。”插旗村75岁的老人王显凡从父辈口中得知,当年,当地群众拥军热情高涨,为红军带路、送饭、做衣服、做鞋子。“我父亲就做过红军的向导。”如今的插旗山村,已成为宣汉县城百姓度假的好去处,不少人前来只为喝一口村里“红军井”的井水,品味井水的甘甜,追忆红军曾在此艰难血战的往事。 万源打造绿色产品之源 6月15日下午,记者来到著名的万源保卫战发生地——万源市。走在干净整洁、商家林立的县城,当年这里昼夜鏖战的印迹已无处可寻。 来到万源城郊的茶垭乡,采访团的成员们首先被遍山的现代农业基地所震撼。这里的土地富含硒,当地已经把发展富硒产业作为经济支柱。 “我们在邱家坪片区建立了川东北特色农业示范园,邱家坪村等3个村756户农户直接受益。”万源市副市长吴诚介绍,示范园已成为集种植、养殖、加工、科研和技术推广、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园,重点发展生态富硒果业、蔬菜种植、花萼山乡村旅游、特色养殖等生态农业综合项目。 在旧院镇,黑鸡已经成为该镇的一张经济名片。“千万黑鸡下江南”的宣传牌在每个重要路口耸立。目前 “旧院黑鸡”已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市以旧院镇为主产区,建立了20个基地,年出栏300万只,年产商品蛋6000万枚,实现产值4.3亿元。 【点击历史】 万源保卫战是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领导红四方面军在1934年夏为粉碎四川军阀“六路围攻”而进行的一次关键战役,也是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战果最辉煌的战役之一。当年,经过两个多月的浴血奋战,红四方面军以8万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140多个团、26万余人的围攻,共歼敌6万多人,俘敌2万多人。 【记者手记】 老红军依然保持战斗精神 6月15日,记者万源之行的最后一个内容是采访一位叫罗福章的老红军。他已90岁高龄,与党同龄。参加万源保卫战时,他才12岁。 下午6点半,我们来到位于万源县城环城东路38号,罗老已经在院中的藤椅上等候大家。他身着绿军装,胸前的四枚军功章十分显眼。“那时候打仗,为了胜利,就一个字:杀!”罗老说,他们经历了枪林弹雨,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当家作主的新生活,“现在要靠你们了,还是要用战斗的精神战胜困难,在党的领导下把国家建设好!” 老人的精神气质令我们惊讶,采访前我们就被告知,老人家说话有点吃力,由于脑部有疾病,只能接受5分钟采访。但为了这5分钟,老人家从上午就开始准备,不管是衣着还是气质,他都拿出了红军的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