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红色“佳酿”香飘二郎
时间:2011-06-24 来源:四川日报

  【现场】
  6月16日上午,“重走长征路”第一线采访团到达古蔺县二郎古镇,行走在沿山脊而建的小镇里,淡淡的酒香从街道的青石板间飘散逸出。酒,是二郎镇的魂,它见证着红军长征与小镇的历史变迁。
  76年前,中央红军在二郎滩取得了背水战这一关键战役的胜利,并完成了第四次横渡赤水,当地老百姓用二郎的美酒慰劳红军,留下许多佳话。76年后,依托二郎滩的酒文化与酒产业,二郎古镇换新颜,将被打造为中国名酒名镇,成为我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开篇之作。
  二郎滩古镇位于赤水河中游南岸,依山傍水。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为迅速脱离川、滇两大追敌,军委决定迅速东渡赤水河,向敌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进攻。2月21日,中央红军由二郎滩东渡赤水河,向黔北急进。
  二郎镇红军街26号现在住了4户人家,大门上仍挂着“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河开仓分盐遗址”的木牌。院里住户称,当时红军在此发动群众,进行了三天三夜开仓分盐,将贵州军阀侯之担拥有的四个盐仓60多万斤盐巴,全部分给了川黔两省的穷苦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来古镇参观,感慨地说:“这里还是那个样子。”在红军当年驻扎的红军街,当地政府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街道两旁的青瓦四合院木板房,最大限度保存了古朴原貌。
  但二郎古镇的发展并不止步于此。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加快名酒名镇建设。泸州市依托郎酒集团,对二郎镇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定位,将投资20亿元进行打造。
  酒,是二郎的魂。当年在二郎镇,正值寒冬,村民们看到战斗完的许多红军战士,手脚都裂开口子,便端来一坛坛珍藏的美酒慰问他们,为他们疗伤驱寒。直到现在,二郎滩仍流传着红军部队里传诵的佳话,“郎泉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脚,郎之酒香兮可以作我药”。
  酒,也因此串起二郎镇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如今,站在二郎镇天然藏酒溶洞——天宝洞前,可以俯瞰整个小镇的全貌和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
  在全球知名的美国设计公司的规划下,二郎镇的过去,是以二郎滩渡口、红军驻地遗址等为主的红色古镇;现在,是正在兴建中的上万平方米的集中安置小区、学校、美酒文化广场等;未来,是美酒工艺展示体验区、陶坛展示区、滨河酒街等。名酒名镇的建设,将带动两万人在二郎镇就业。
  【点击历史】
  6月16日傍晚,身披火红的晚霞,“重走长征路”线路一采访组来到位于古蔺县北部的黄荆乡原始森林。山林中一株参天的酸枣古树下,由老红军孙毅将军题刻的“红军树”石碑,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76年前的长征。
  1935年2月1日,中央红军一渡赤水,作为右路军的红一军团为了甩掉敌人的追堵,从赤水河边的元厚渡口翻越大山,进入这没有人烟的黄荆老林。这棵苍劲的古树下,两天两夜里,一万多名红军不畏天寒地冻,宿营驻扎,埋锅做饭。红军宣传队在大树下表演文艺节目,鼓舞士气。两天后,部队从这里向云南前进。红军走了,老百姓将这棵古树奉为吉祥树保护起来,至今仍枝繁叶茂。
  这片黄荆老林后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并采取保护性开发。老红军刘华清、张爱萍等将军均挥毫题词给予支持。
  【记者手记】
  观念一变天地宽
  从风景如画的“画里乡村”双沙镇,到以红色文化和酒文化为主的太平古镇、二郎镇,6月14日-16日,记者一行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走遍了古蔺县的特色乡镇和县城。看到的,是这片红色土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的,还有人们观念的变化。
  曾经,古蔺因为山隔水阻、交通闭塞,是国家级贫穷县,虽然矿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富集,却久待深闺。曾经的古蔺老城,给人的印象是“脏、乱、差”。
  但这里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是红色豪情遍撒的土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率先破除循规蹈矩、求稳怕乱的旧观念,号召全县人民秉承红军精神,变“苦熬”为“苦干”,敢于拼搏。在科学谋划下,一场高水平的“活城”战略揭开新城建设的大幕。
  现在每天晚上,在古蔺县城的新体育中心、金兰广场、奢香广场三大广场,人潮涌动,人们或锻炼身体,或休闲品茗。城市干净整洁,周边的楼盘一个接一个拔地而起。革命老区百姓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与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