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红军精神助力灾后重建
时间:2011-06-24 来源:四川日报

 

  【现场】
  雨中的剑门关,巍巍耸立。苍山如翠,仿佛在向游客诉说着当年的激战。1935年4月2日,红四方面军在强渡嘉陵江后血战剑门关,自古历经上百次战斗从未被攻破的剑门雄关,被红军踩在了脚下,红四方面军乘胜踏上北上征途。
  6月22日,“重走长征路”第四线采访团冒雨来到剑阁县追寻红色足迹,这也是第四线采访的最后一站。
  灾后重建铸造新剑门关
  “你们看,这是红军血战剑门关的战斗遗址,几百年来,红军是唯一一支攻克剑门关的军队。”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红军攻克剑门关纪念碑”前,广元市委外宣办主任王万仁告诉记者。让人欣喜的是,红军这种艰苦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成为剑门关灾后重建的重要精神支撑。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剑门关景区受损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去年4月底,灾后重新打造的剑门关景区面向游人开放,新建的景区中,红军文化成为重点打造的一张牌,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实现跨越式整合发展。
  王万仁介绍,传承红军精神,剑阁在打造剑门关景区中形成了“抢抓机遇、创新开拓、合力攻坚、勇争一流、超常拼搏”的剑门关精神。
  家住汉阳镇的何明英背着竹篓,正在景区内向游客卖零食和矿泉水。“景区没打造前,游客很少,现在游客多了,我们收入也多了。日子好了,不能忘了红军。”
  太公红军山的守望者
  6月21日,雨下了整整一天。采访团冒雨来到位于广元元坝区太公镇,这里的太公红军山,因红四方面军第31军276团指挥机关曾设在此而得名。
  “吃水不忘挖井人,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红军精神,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说这话的是73岁的刘宁,太公镇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
  “刘老是我们红军山的守望者,26年了,一直带领大家搜集红军资料,宣传红军文化。”广元市党史办主任张茂枝介绍。
  26年前,当时红军山的管护工作由太公镇民政部门负责,在民政局工作的刘宁开始与红军山结缘。他一方面搜集太公山附近的红军遗物,一方面整理红色革命史料,还想方设法加强对红军山的宣传。“以前是一个人做这些事情,非常吃力,现在政府大力支持,红军山已经成为我们广元的红军文化宝贝。”刘宁有些激动,“灾后重建红军山被纳入文化遗产保护重建,投入了1012万元。”
  如今,太公红军山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全省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山上有机枪掩体、迫击炮阵地、练兵场、红军井、红军树,建在山上的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等景点。
  “我只是红军山的一个守望者,我们有千千万万的守望者在这里,一起传承红军精神。”刘宁说。
  【点击历史】
  1933年1月,红四方面军进入广元旺苍县木门镇,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自1933年6月28日起,红军在木门寺召开了为期6天的会议,史称木门会议,这是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召开的第一个重要军事会议。
  【记者手记】
  雨中行
  从20日下午到达旺苍县开始,在广元境内的两天采访都是在雨中进行。旺苍、苍溪、元坝、剑阁,一路走来雨似乎使了性子,我们工作时大雨瓢泼,采访结束时细雨霏霏,大家开起玩笑,“‘雨神’也在重走长征路,和我们的工作时间一样。”
  每到一地采访,都能听到红军战斗的故事,雨也是红军离不开的“伙伴”,有时雨一下就是三天,红军宿营都是在水洼里。听到这些,我们突然觉得这雨下得有些默契,似乎在让我们重温70多年前红军雨中艰苦行军的岁月。比起那时,我们的工作条件好多了,手里有伞撑着,肚里有粮顶着,没有枪林弹雨,一路踏着红军歌而来。
  尽管,每个人的鞋子湿了又湿,衣服干的速度永远比不上雨淋的速度,但在每个成员心里,这些都是重走长征路上弹起的小小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