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党的领导: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中流砥柱·四川党的建设﹙一﹚
时间:2011-06-24 来源:四川日报

  前进的道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平川。
  回首来路,从热血铸就的革命年代到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生机焕发的改革开放到跨越发展的新世纪第一个10年,蜀中儿女能把一个个难关踩在脚下,昂首前行,是因为每当困难的时候,每当紧要的关头,都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我省各级党委始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四川省情紧密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谋划发展,服务人民,带领人民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从胜利走向新胜利。
  坚持科学决策、把好方向、抓好大事,带领全省人民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各级党委带领各族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敢为天下先,带领群众在全国率先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率先拉开国有企业改革序幕,率先改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管理体制、撤社建乡,率先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准确判断宏观大势,顺应人民加快发展的意愿,谋划四川的富民强省之路:
  重温2000,世纪之交的一年,四川应以怎样的姿态跨入新世纪?省委敏锐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提出四川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呼应这一发展战略,这一年,由中国贸促会和我省等主办的首届西博会在成都举行,如今这一盛会已成为西部地区一年一度的国家级国际博览会;也是在这一年,省委、省政府启动建立的成都、德阳、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带,如今已是辐射西南的重要经济核心区域之一……
  回眸2007,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全面审视省情,登高望远,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确立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提出把四川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开启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新征程。
  难忘2008,面对突然来袭的汶川特大地震,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穿越灾难、崛起危难,不仅创造了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奇迹,而且实现原地起立、发展起跳,创造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奇迹。
  聚焦2010,完成“十一五”规划、奠基“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省委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紧扣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为我省 “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定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民生为本,共享发展”的基本原则,谋划带领全川人民推进四川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
  一个个重要决策,指引前行的方向;一串串发展脚印,印证决策的正确与科学。特别是刚刚走过的“十一五”时期,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发展条件改善最大的时期之一;民生工程投入最大、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正确的用人导向,科学的制度设计,在各条战线上锤炼出发挥着坚强领导核心作用的各级党委
  4月,作为全省统筹公选领导干部新公选出来的副厅级干部,唐浩赴凉山州任职。到新岗位一个多月时间里,凉山的17个县市他已经跑了12个。
  “公选对促进干部积极性作用很大。”唐浩说,整个公选过程他感觉不唯分数论,更注重实绩、德才等全面考核。
  自1995年以来,我省已开展了7次公选副厅级干部工作,省内外已有117人通过公选走上副厅岗位,这是多年来我省配班子、强队伍的一个重要举措。
  推进各项事业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一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为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推进四川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多年来,德才兼备、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一以贯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省委鲜明提出“十用十不用”的用人导向,回答了新形势下 “怎样选人”和“选什么人”的问题,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后,面对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宏大目标,这一用人导向进一步深化。特别是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推进“两个加快”,省委要求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四个特别”引领我省各级党委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勇于担当,靠前指挥,超常付出,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着力恢复重建,着力加快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着力维护稳定,走过极不平凡的3年岁月,创造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奇迹。
  在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引领下,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在全省上下不断深化,从“三讲”教育到创先争优活动,从“三个代表”学习实践活动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强化着各级党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提升各级党委领导班子统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
  在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指导下,我省推出一系列制度创新:突出抓好“一把手”队伍建设,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加强对“一把手”的管理监督;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坚持公开竞争选拔干部,2009年、2010年,我省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45名市厅级领导干部、267名县处级领导干部、1800名乡科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在公选中注重打破体制壁垒选干部,2010年开展了面向优秀返乡农民工公选副科级领导干部试点……
  正确的用人导向,科学的制度设计,在各条战线上锤炼出发挥着坚强领导核心作用的各级党委——
  “三制三定三教育”、“两下两集中”,这是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在长期的乡镇工作中摸索出的一套科学方法。依靠这套工作法,以文建明为班长的镇党委把昔日发展慢、治安乱的后进镇变成了富裕和谐的示范镇。城南镇党委成为了全国乡镇党委的学习榜样,更展示着新时期我省乡镇党委领导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鲜红的党旗成为凝聚发展力量的不竭源泉。”这是东汽党委书记何显富对过去3年经验的总结。从地震发生后的“站起来就是巨人”,到重建关键时刻“大干苦干100天,搬进基地迎新年”,再到2010年底“快马加鞭战四季,全年突破200亿”……东汽党委开展的一系列烙上特定时期深刻印记的主题活动,不仅成为“东汽精神”的具体体现,更展示出以东汽党委为代表的企业党委的强大战斗力和领导力。
  正是因为有了坚强有力的各级党委领导,在推进我省各项事业的实践中,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彰显。
  “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的路线、方针、决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追求
  过去的3年,是充满奇迹的3年。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从抢险救人、安置群众阶段“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到“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灾区在更高起点上发展起跳……一个个奇迹的产生,是我省各级党委多年来不断提升群众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的必然结果。
  这样的能力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我省各级党委在不断创新中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运行机制——
  完善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分工明确、工作有序的领导体制。多年来,省委既进一步加强在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等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又有效推进这些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形成推进发展,促进和谐的合力。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团结保证社会团结。多年来,我省各级党委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建立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制度;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推行并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等,广泛凝聚党员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工作。“你不代表群众的利益,群众就会寻求自己的利益代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凝聚党心民心。”这些朴素的话语是我省各级党委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深切认知。我省各级党委广泛推行 “党建富民惠民”行动,积极推进“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省委主要领导带头联系贫困县或地震重灾区,并同时联系一个村。全省1.5万个单位结对帮扶1.7万个贫困村、重灾村,1.2万名机关年轻干部下派到村任职,30万名党员干部与特困家庭结对帮扶,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调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
  各级党委“统领全局,协调各方”,不仅体现于在危难中带领人民克难而进,还体现于在发展路上以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把党的路线、方针、决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共同追求。
  今年1月,热烈的掌声中,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从省委作出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到规划纲要最终出台,一次次虚心纳谏召开民主协商会、一次次面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不仅为规划纲要增添了深厚的民意基础,也展示着我省各级党委把社会资源转化为党执政的强大社会基础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