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中冲锋,承诺中担责,群众中“结亲”,绵阳各级党员干部—— 66.8万项承诺兑现率达95.3% 6月20日,绵阳市涪城区铁牛社区主任谭春蓉和市里的几名干部正忙着为宽敞的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安装办公设备。年初,市里联系社区的干部公开承诺,尽快解决社区群众服务的场所问题。为了兑现承诺,他们加班加点工作。 去年底开始,绵阳在各级党组织中推行公开承诺制度。党组织和党员通过广泛调研提诺、组织审查定诺、结合实际承诺等环节,建立承诺履诺台账,兑现一项、核实一项、销号一项。 市、县部门及窗口服务单位的“一把手”纷纷走上电视,向社会公开承诺要办的事项;23个行业系统举行承诺宣誓大会;3.6万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与党组织签订《优质服务承诺书》。 全市建立市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114个,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900多个,基层党委书记联系点1597个,支部书记联系点6500多个,窗口行业党员 “示范岗”11473个、“示范窗口”6680个、“示范班组”1.2万多个。政法、教育、卫生等行业,联合组建专业服务队伍298支,统一标识,亮明身份,深入重建现场提供各类服务。 公开承诺活动开展以来,全市1.1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向社会公开承诺60451项,28.5万余名党员承诺66.8万项。45个督导组不定期深入基层进行督促检查,承诺事项兑现率达到95.3%。 4.3万名党员干部与群众“结亲” 在北川县曲山镇沙坝村,市县下派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帮助群众重建羌寨、复垦土地、发展旅游业,群众交口称赞。 “党员干部要有几门穷亲戚!”绵阳市委把构建党员干部与群众新型联结机制作为突破口,要求党员干部做到 “五个地方必去”,即灾情最重的乡村、区位最偏远的乡村、条件最艰苦的地方、问题矛盾最多的地方、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开展的 “结亲”活动中,43785名党员干部分别联系帮扶1757名遇难党员干部家属、2041户遇难学生家长、32470名困难党员。全市4.6万名党员干部联系2553个村、102个社区,联系服务群众10.94万户37.4万人,帮扶钱物2.31亿元,送去致富项目9234个,1.9万户因灾失地农民全面实现有房住、有地种、有就业,逐一落实2.2万名“三孤”人员救济措施。在党员干部带领下,10万多名群众主动参加志愿者服务,组成志愿服务总队和32个支队。 市委要求领导干部定期接访、走访、下访,市级领导参与接待群众258批2021人次,信访积案化解率达80%,重要信访案件结案率达100%。由涪城区绵州社区创造的“民意零盲点、矛盾零激化、服务零距离、关爱零缺失、共建零障碍”“五零”工作法在全市推开。全市10万余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察民情、化民怨,97.2%的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中,117个市级部门党组织书记兼任联系社区支部副书记,1210名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开展经常性联系指导,帮助社区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等问题。 目前,绵阳规模以上非工企业全部组建了党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32.77%,90%的流动党员纳入有效管理,全市申请入党人数增长20%。 268名重建中表现突出的党员获重用 平武县平通镇牛飞村支书王小平带领群众把全村重建成特色旅游村寨,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王小平也因此被提拔为平通镇副镇长。 绵阳市委要求,党员干部要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全市把党组织建在重建项目工地上、建在园区产业上、建在群众集中居住区上、建在产业链上。开展“百个城乡支部结对共建”、“百企帮百村、轻灾村帮重灾村、城市社区帮受灾村”等结对帮扶活动,共同推进灾后重建。先后组建4000多支党员应急抢险队、服务队、突击队,动员10余万名党员参与抢险救人、安置群众、灾后重建等急难险重任务。在去年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绵阳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转移群众40多万人次,除险2万多处。 构建科学测评机制,将党组织的效果评价细化为12项硬指标,每年底市委召开集中评审会,进行总体考核评分。去年,绵阳设立“北川新县城建设特别奖”,提拔重用在灾后重建中表现突出的干部26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