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战斗堡垒:强筋壮骨聚人心——中流砥柱·四川党的建设(二)
时间:2011-06-27 来源:四川日报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我省各级党委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为推动全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截至去年底,我省党的基层组织数量已从1955年的2.43万个发展壮大到18.1万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创新中发展,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以组织覆盖实现影响力覆盖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逐步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在全省基本建立起来。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党的基层组织主要起着革命后社会重建,资源汲取、分配,实现社区的高度稳定与整合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社会各个层面发生深刻嬗变。顺应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变化,我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在创新中推进。进入新世纪后,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项固本强基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拓宽党的工作覆盖面。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通过的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决定》提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按照建设规模宏大、组织严密、覆盖广泛的基层组织的要求,我省在按照地域、按照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组织设置形式,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协调推进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早在2003年,乐山、德阳等地就打破按地域和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模式,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与专业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支部加协会”模式,强化产业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服务覆盖,促进农民稳步增收。截至去年底,全省2万余个农民专合组织中,已成立产业党组织7200多个,辐射带动农民达1000多万户,占全省总农户一半左右。
  扩大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在全面完成乡镇、村基层党组织组建后,近年来我省通过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联络员,单独组建、联合组建、挂靠组建、村企联建等多种灵活方式,推进在非公有制企业和律师、会计师行业等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工作。截至去年底,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34.4%和27.1%。
  从2007年达州在深圳成立全国首个“同乡村”流动党员支部到今年5月遂宁在成都成立首个流动党员党委,我省不断探索流动党员服务和管理,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建立党组织和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近几年,我省先后发生汶川特大地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等严重自然灾害。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考验,正是一个个党的基层组织把党员群众凝聚成一个个有机整体,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如果没有组织,我们就是一个手指,有了组织,我们就是一个拳头。”自贡市自流井区舒坪镇狮湾村村支书杨远富说。
  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建设高素质带头人队伍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扩大选人范围,把建设高素质带头人队伍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公开竞争原则的引导下,为了让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党员干部脱颖而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省就在12个市(地)的1608个农村党支部推行竞选党支部书记,1998年开始总结推广以公推和直选为核心程序的试点经验,同步开展乡镇党委班子公推直选试点。在去冬今春的村级党组织换届和今年的乡镇党委换届中,各地普遍实行公推直选。这种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提升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公信力。
  我省每年都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其中2009年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300多个,调整不胜任班子成员近1100名。在去冬今春的村党组织换届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810个,全省共有258名先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异地担任或兼任外后进村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007年至今已选拔3万名大学生村干部到村任职,提升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强化队伍建设的同时,我省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根本,出台一系列制度:建立“承诺、述职、评价、问责”四位一体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要求各级党组织每年要公开承诺,公开述职,群众评议,并根据结果实行激励问责,全面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通过健全乡镇领导干部包村、村两委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建立反应灵敏的应急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强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和制约。先后下发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和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意见,对基层党组织评选表彰和政治激励作出规定。制定村干部误工补贴最低标准,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养老保险和离职补助等制度;建立帮扶解困机制,对生活特别困难或因公遭受非法打击报复的在职或正常离职村居干部,给予适当经济补助,每年都要拿出相当数额的省管党费对基层干部进行走访慰问。
  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和不断完善的考评机制,使广大党的基层干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确保党的基层组织高效运转,增强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去冬今春的村级党组织换届中,全省党员群众参选热情高涨,职位平均参选比为4∶1,最多的高达35∶1。统计显示,除民族地区外,全省有4.58万个村(社区)通过公推直选方式产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比例96.3%,比上一届提高8个百分点;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中“一好双强”型书记占81.5%,与上一届相比提高12个百分点。测评结果显示,党员群众对新一届村(社区)党组织班子表示“满意”的占99.5%,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
  在开展各项活动中,不断创新内容和方式,拓展服务群众的领域、提高服务群众的实效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广大基层党组织紧急动员、迅速行动、有力组织,团结带领灾区群众抗震救灾。党的基层组织分布广泛的优势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迅速转化为工作优势。全省组建各类党员抢险队、突击队、服务队2.3万多个,动员120多万名基层党员和干部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及时动员组织非重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对口帮扶重灾区,在极短时间内汇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震后不到20天,全省966个受损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全部恢复重建,2593个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全部建立临时党组织,795个因基层干部伤亡造成的空缺职位全部补齐,在抗震救灾一线共发展党员近8600名。在10万平方公里的地震灾区,到处飘扬着鲜红的党旗,到处可以听到党组织的声音,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广大基层党组织向世人展示了压不垮的战斗堡垒的光辉形象。广大党员干部肩负使命,勇于担当,“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冲锋在前,吃苦在前,以带领灾区群众夺取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胜利的实绩,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声望,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去年,我省多个地方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抗洪抢险、保民安民中当先锋、作模范,挑重担、当尖兵,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夺取了抗击达州市百年一遇的“7·18”特大暴雨洪灾、49万名受灾群众“零伤亡”的重大胜利,创造了抗击“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科学避险、科学救灾的奇迹。
  随着创先争优活动深入推进,我省积极搭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推进重建、引领发展的实践平台,吸引广大党员、群众把行动落实在加快重建上、把力量集中到加快发展上。
  在灾区,深入实施“万村党建富民、建设美好家园”行动,进一步整合15个省级部门资源,使全省灾区90%以上的重灾村、贫困村发生显著变化。
  在民族地区,近年来先后在藏区大力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三大民生工程”,在彝区实施“三房”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广大基层党组织以此为抓手,包片区、包村户,做了大量服务群众的工作。
  在全省,去年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全省确立示范党组织6万多个、党员示范岗58万多个、示范窗口23万多个、示范车间(班组)7万多个。组建各类党员志愿服务队5.9万支,吸纳党员志愿者66.2万余人,提供志愿服务210.4万人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事项986万件,全年兑现承诺830多万件,惠及老百姓4400多万人次。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省广大基层党组织在开展各项活动中,不断创新内容和方式,拓展服务群众的领域、提高服务群众的实效,使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更加充分,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去年全国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我省创先争优活动的评价比全国高出5.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