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发源于眉山、广安等基层,推行于全省各地,上升为全国经验的“大调解”,近年来已成为四川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抓手”。 ◎全省建立的各类调解组织已有14.6万个、专兼职调解员56.3万人。 “调解要讲究技巧和方法。”5月中旬,在广安市广安区举行的“大调解”工作培训会上,四川省十大调解能手、广安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郭太平给主会场的500多人授课时说。课堂上,郭太平讲了3个多小时。邀请调解名家,对“大调解”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是广安深化大调解工作的措施之一。 发源于眉山、广安等基层,推行于全省各地,上升为全国经验的 “大调解”,近年来已成为四川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抓手”。“大调解”经验在川蜀大地开出新花后,开始向纵深发展。 今年1至5月,全省矛盾纠纷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4.4%;调解成功率达82.9%,较去年同期上升7.6个百分点。大量的矛盾纠纷不出乡镇(街道)、村(社区),在当地得到有效化解。 调解延伸向基层组织网络进社区 “哪里人群集中、矛盾易发,就把调解组织延伸到哪里。”在5月下旬成都市推进“大调解”工作向基层延伸的“五进”活动经验交流会上,如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当地,成为交流的主题。 今年初,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成都市在所属20个区(市)县开展大调解“五进”工作:“大调解”组织网络和工作机制进城镇小区、进农村院落、进车站 (码头)、进规模性市场(商场)、进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旅游区)。 “大调解”进一步向人群聚集、矛盾纠纷多发的基层延伸。针对工业园区以劳资、工伤纠纷为主的特点,新津县工业园区构建“三级”调解网络,园区有调委会,园区内企业设有调解室,配3名专(兼)职调解员,在车间成立调解小组。自去年园区“三级”调解网络建立以来,妥善调处企业和员工间纠纷10余起。 “成都市正以大调解‘五进’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抓手之一,将‘五进’工作平台建成社情民意的气象站、矛盾纠纷的终点站、政策法律的宣传站和服务站、党和人民群众间的连心桥。”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全省层面上,目前已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大调解协调中心”4683个。在相关部门(单位)和基层村(居、社区)建立“调解室”,纵向覆盖省到村“五级”,横向覆盖各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的“大调解”组织网络。各类调解组织14.6万个、专兼职调解员56.3万人。 矛盾层级管理化解更讲效率 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调解等几大调解方式整合后,如何提高调解针对性和效率?从去年开始,广安、绵阳、雅安等市开始探索矛盾纠纷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 2010年3月,广安市开始实行《社会矛盾化解层级管理办法》。将排查受理的每起矛盾纠纷,按纠纷性质、化解难度、风险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进行评估,分层分级明确给村(社区)、乡镇(街道)和县(市、区)各级调解组织负责化解,各级大调解协调中心负责协调、督促、考评,探索出了矛盾纠纷排查、预警、防范、化解、考评“一体化”高效运行机制,其经验在全省迅速推广。 绵阳市各区(市)县建立覆盖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各部门的“大调解”信息网络平台,每一个点位受理调处的纠纷第一时间进入全程联网,群众就地向所在乡镇(街道)、部门调解组织申请就可以受理调处跨地、跨区域发生的纠纷。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受理、分析研判、调处化解的智能化管理。 雅安市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管理评估机制。依托乡镇(街道)、村(社区)调委会,将矛盾纠纷收集到专门研发的软件系统中,分析评估影响矛盾纠纷发展变化的因素,形成对策建议,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大调解协调中心”,有针对性地做好分类防范、化解。 “大调解”带给四川的,不仅是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更是对新时期如何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深层次思考。 专业化加联动调解啃动疑难纠纷“硬骨头” 无论哪种调解方式,都围绕着化解矛盾纠纷的共同目标。既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又相互衔接联动。 遂宁市经过摸索后,针对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管理等社会矛盾最突出的“硬骨头”,专门建立调解组织,制定出台相关制度。 调解组织专业化发展,是四川“大调解”走向纵深的另一条道路。 目前,已有医患纠纷调解的“遂宁模式”、交通事故纠纷调解的“德阳模式”、涉及土地纠纷调解的“眉山模式”等一批示范经验,在全省逐渐推广。 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联动调解机制进一步健全。至去年底,联动调解矛盾纠纷82438件,调解成功率93.5%。今年1至5月,采取邀请、委托等联动调解方式化解纠纷76635件,较去年同期增加29%。 大调解的深化,进一步调出了和谐。今年1至5月,全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6.1%。“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大调解’体系工作综合效能逐步显现。”省“大调解”办相关负责人说。 [目标] 从六大环节完善“大调解”体系 按照我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要求,将围绕“强化党政主导、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推进衔接联动、攻坚疑难矛盾”六个重点环节,全面推进“大调解”工作体系创新发展。 2011年4月起,全省开展“大调解”向基层延伸的“五进”专项活动。首先在2万个城镇物管小区、7万个农村聚居区(院落)、2000个主要车站 (码头)、3000个规模性市场(商场)、1200个工业园区(景区)和6000个企业(学校)等贴近群众、贴近矛盾源头的地方(区域),建立完善调解工作前置“窗口”。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调解工作”。 进一步完善解决征地拆迁、劳动争议、医疗、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突出矛盾纠纷的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 加快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各类调解组织的 “大调解”工作体系网络平台,实现群众诉求网上理、矛盾纠纷网上调、调解信息网上报、工作绩效网上考。 调解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将建立调解组织及调解员等级评定激励机制,加强基层调解员分级分类培训。 全省将广泛开展“以案说法”等多种方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推进基层村(社区)、城镇小区(农村院落)调解文化大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