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用好“每一分钱每一块砖”,3年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四川没有发生严重违纪违法行为,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这是四川反腐倡廉常抓不懈的结果。 回顾我省反腐倡廉历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的理念贯穿始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指向,以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6月20日,我省召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这是一次动员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贯彻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及其监督检查的领导责任。”这也是一次部署会:“今明两年,我省重点要对7个方面开展监督检查。”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始终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指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迫切需要营造推进改革的良好环境。省委用坚决惩治腐败的行动唱响反腐倡廉建设主旋律,走私贩私、行贿受贿以及官僚主义、腐化堕落等方面的重大案件成为重点查办对象。以惩治腐败的“重拳”为改革开放护航。排路障的同时是设路标。1986至1991年,省纪委先后3次制发有关支持保护改革、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 党的十七大以后,围绕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推进“两个加快”,反腐倡廉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更加鲜明、措施更加有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3年,全省始终坚持干部值守基层驻点检查,切实加强项目质量、竣工结算、结余资金以及城乡统建安居房分配等方面的监管,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坚强保障。省上成立扩内需、保增长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确保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政令畅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反腐倡廉建设有力地保证了全省改革发展的推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省反腐倡廉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使我省反腐倡廉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全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伴随审批“量”减少的是审批方式的变化。从2001年1月以来,省政府和全省21个市(州)、164个县(市、区)政府,先后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将过去分散受理、办理的行政审批项目集中化,实现集中式监督、开放式运作和依法规范化服务。以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行“两集中、两到位”和“三项制度”建设,使全省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提速78.13%,按时办结率达99.95%,群众满意率达99%。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我省逐步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等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同时,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目前,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行政执法等机关和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定期交流,部门重要岗位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定期轮岗成为常态。 2003年6月,我省招标投标监督委员会成立。到2007年底,全省21个市(州)、162个县(市、区)建立了招监委和招监办。仅在对工程建设招投标的监督上,就实现了紫坪铺水利枢纽、省投资集团等总投资达500多亿元的重点工程同步监督零投诉。 国有资产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省建立健全了地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责任体系、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体系、国有资产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法规体系。 努力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纠风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群众利益得到维护,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 汶川特大地震中,我省176.59万名党员干部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各级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战胜一切困难的主心骨,展现出良好的思想作风。 这是我省从教育入手,切实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结果。 从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推动思想大解放,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多年来我省大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2007年,省委决定集中开展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全省4500多个县级以上班子、3.6万多名县处级以上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倾听群众意见,了解基层实情,研究发展对策。 2008年7月,省委要求,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近3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身体力行“四个特别”和《廉政准则》要求,强化作风建设,在奋力推进“两个加快”中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与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同步推进的是纠风工作。 从1990年以来,我省始终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标本兼治、惩防并举,逐步建立有效治理和预防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既维护了群众利益,又转变了干部作风。20多年来,我省通过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治理公路“三乱”等10项专项治理,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 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正在我省形成 依靠制度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途径。从1978年我省纪检监察机关恢复重建到2008年,仅省纪委、省监察厅就制定发布各类纪律条规、规范性文件385个,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近2000个。 完善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法规制度,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从政治纪律要求、出国(境)管理、公务接待、会风文风,汽车、住房、离职后从业行为规范等方面出台大量的法规制度,使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有章可循、有则可守,时时处于党和人民的有效监督之中。2004年颁布的 《中共四川省委巡视工作暂行规定》,更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 关注民情,服务民生,促进民安,是我省开展反腐倡廉制度法规建设一贯秉承的理念。《关于稳定农民负担,加强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违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规定行为的党纪政纪处分暂行规定》、《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行政效能问责规定》等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实施,为切实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了制度保证。 近年来,我省还在制度审查、法规清理、法规试点、立法评估等工作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从依靠权力反腐到依靠制度反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目前,一个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正在我省形成。 拓宽畅通监督渠道,严肃查办案件,取得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 2005年,省纪委对社会公布“84444444”廉政举报电话,当年受理群众电话诉求29600多件;2007年8月,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机关同步开通 “信访绿色邮政”通道。 拓宽畅通监督渠道,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党内监督工作不懈的探索。 党内监督制度逐步完善,形成了严密的监督网络,这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之初,我省各级纪委就积极协助党委建立党风工作责任制,以制度奠定党内监督的基石。1993年以来,一系列拟提拔任用干部征求同级纪委意见的程序办法等制度的建立健全,让监督更靠前。 防止以权谋私,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涉入监督的“深水区”。全面推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制度、清理“小金库”,以加强对财权的监督;全面推行常委会讨论决定干部票决制、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等11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以加强对用人权的监督。 2004年7月,省委建立专门的巡视机构,将党政“一把手”纳入巡视范围,发现了一批重大案件线索,为省委推荐了一批优秀干部。 与监督同行的是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 因贪污受贿,省交通厅原厅长刘中山被判死缓;因“买官卖官”,南充市高坪区原区委书记杨毓培入狱17年;借改制之名乱收费,南江中学原相关领导被查处……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严肃查处了一批重大案件。2010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受理信访举报59898件次;立案4456件、结案4403件;党纪政纪处分5270人,其中市厅级13人、县处级239人。 “在查案中纠风,在纠风中查案,切实解决问题,刹风正纪。”这是我省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经验。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将查清违纪违法问题与查找管理漏洞、惩处腐败分子与推进源头治理、解决倾向性问题与完善制度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研究制定防范措施,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针对招投标案件暴露出的问题,省和市(州)分别成立招投标监督委员会,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秩序。针对行政效能监察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四川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提高政务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始终保持查办案件的强劲势头,维护了发展稳定大局,端正了党风政风,推动了社会风气好转,取得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