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立法专题

让“美”成为一种常态——四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江油模式”初探

时间:2011-06-21 来源:人民权力报 作者:李兴文
  

  自去年省人大常委会依法作出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议,到近日审议《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等一揽子“给力”举措,迅速在全省掀起一股“全民行动治理环境”的强劲热潮。日前,记者前往绵阳探访了在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颇具成效和特色的“江油模式”。
  生态环境好了群众满意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李白故里风姿绰约。
  初夏的江油市南大门——青莲镇热闹非凡。乡场上,街道漂亮整洁,摊点依次排开,车辆停放有序。午后,赶场的群众逐渐散去,2名环卫工人骑着垃圾清运车,将街上垃圾投放点的垃圾逐个回收,运往距离场镇不远的垃圾中转站进行集中处理,而在之前,逢场之后的街道上常常遍地垃圾,一片狼藉之态。  
  “如今有了垃圾回收点和中转站,避免了过去乱倒垃圾的现象,街道环境天天都是干干净净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尽管头顶烈日工作很辛苦,但是用汗水换来美好环境很值得。
  走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泉水小区,这里道路平坦、绿树成荫、庭院整洁、鸟语花香,几栋规划整齐、配套齐全的“联体别墅”里,居住着24户之前散居附近的农家。在小区广场旁,记者看到《村民卫生公约》、《文明卫生户评选标准》和每个家庭的卫生状况以及卫生保洁员、监督员等信息一一上墙公开,垃圾收集箱有序地摆放在每栋楼旁。
  正在前院打扫卫生的居民何桂华说,现在每家门前都挂着“卫生三包责任公示牌”,实行评比制度,群众互相监督,居民们基本养成了自觉爱护环境的习惯。
  其实,在江油市像青莲镇这般,通过科学规划、条块结合、分批实施、结对联保、卫生评比奖励等措施,强力推进城乡环境向着“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迈进的地方比比皆是。漫步江油城区,绿树成排,街道靓丽;走进乡村,民居鳞次栉比,乡道蜿蜒平整,一个个新建的垃圾处理场,一处处标准化饮水设施……让人真切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这一切正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江油模式”散发出来的魅力。
  一个“标兵”的成长历程
  “江油模式”是什么?如何实践?江油市委书记颜超态度很坚决:“抓环境治理就是抓发展,改善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市委、市政府要为改善民生,造福群众披肩上阵!”
  在城乡环境治理中,江油市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引导、乡镇主抓、村组落实、群众主体”的工作运行机制,坚持“典型引路、重点推进、注重长效、突出亮点、狠抓死角”的工作思路,重拳治理,超常工作,扎实推进环境治理工作,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是龙头,经费是保障。”江油市住建局党委委员、工会主任、市城乡环境治理办综合协调组组长周立平说,江油市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注重把环境治理与灾后重建美好新家园相结合,把环境治理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环境治理与尊重民意和促进民生相结合,把环境治理与巩固成果和加快发展相结合,规划先行科学推进,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巧抓薄弱环节和卫生死角,大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同时,江油还不断创新,常态化推进综合治理的机制建设,整合市长热线、天网系统、数字城管、效能投诉等平台,形成了大协作、大“城管”的城区治理模式;建立乱扔、乱倒、乱吐劝导和惩戒制度,组建场镇、村社义务巡查队,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等,使“五乱”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实现了从中心城区到背街小巷、从城市社区到农家院落环境治理全域覆盖。
  让美成为一种常态
  江油市青莲镇人大专职副主席郭从洲自从分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整天神经都是“绷紧”的。他说,青莲镇作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镇,治理工作取得了群众“看得见”的成效,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层面治理任务更加繁重。目前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主要靠“政府引导、干部示范、群众参与、评比激励”的模式开展。
  作为一名有多年分管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经验的基层干部,郭从洲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是搞运动、不是大跃进,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应更加注重城乡统筹科学规划、打牢公共基础设施、引导和教育群众积极主动广泛参与,让美成为一种常态。
  “群众自律、评比激励,收效很好。” 江油市青莲镇城建城管办副主任、城管中队长胡述兵认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应充分发挥群众的自律监督和评比机制,这样既可以人性化促进群众珍爱环境,又可以不增加老百姓经济负担,让大家在快乐氛围中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