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总结了过去五年我省的发展成就和基本经验,提出了未来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为全省上下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好省党代会精神,勇于担当发展重任?本报记者专访了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
记者:省第十次党代会鲜明地提出“科学发展,执政为民,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成都如何带头落实省委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黄新初:省党代会报告科学分析了四川的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进一步明确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发展定位,这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指明了可以借助的发展大势,也指明了必须服务的发展大局。
报告提出“强化成都发展核心”的重大要求,特别强调要“支持成都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体现了省委对成都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厚望,体现了对成都工作总体目标和发展定位的充分认可。成都必须充分认识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与全省工作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的契合关系,切实找准投身四川新一轮发展的努力方向,争取成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排头兵,担当起全省发展大盘子里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积极因素。
记者:省委对成都提出了推进产业立市、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建设天府新区等最新战略谋划,成都如何贯彻落实?
黄新初:我们要带着省委对成都发展的最新要求和殷切期盼,坚持用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审视和指导今后五年全市工作,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成都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着力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开放做活、把改革做深、把基础做牢、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
把产业做强,就是要扎实推进产业立市。把“两化”互动作为推动成都跨越发展的主引擎,大力实施“产业倍增”战略,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农业联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壮大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等千亿集群的“第一梯队”,积极扶持有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千亿集群的“第二梯队”。坚持把服务业大发展作为推动成都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着力做大生产性服务业,放手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中国会展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和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思路,夯实农业基础地位,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 把城市做大,就是要突出抓好天府新区建设。按照“再造一个产业成都”的定位,举全市之力抓好这项落实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进一步健全天府新区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早完善成都支持天府新区建设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各类专项规划工作,争取年底前完成各区县土地利用调规和实现控规满覆盖。当前,要抓紧推动85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和24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促进187个工业项目和18个现代服务业项目具备开工条件,支持新川创新科技园、国际汽车城等一批核心起步区抓紧起步建设。
把开放做活,就是要积极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大力实施“全域开放”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发展之路。特别是要认真落实省委指示精神,更多举办各类国际性会议和活动,精心承办好财富论坛和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加快融入全球发展进程。
把改革做深,就是要继续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巩固和扩大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优势,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重点是要积极稳妥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依法有序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规划机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点改革,加快营造城乡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社会管理有序有效的制度环境。
把基础做牢,就是要加快夯实现代化城市的硬件支撑。要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成都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打牢硬件支撑。要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努力把成都建成西部地区融入全国、联接世界的中枢节点和战略通道。积极推进公交城市建设,全面推动地铁建设提速,突出抓好“两快两射两环”等一大批缓堵保畅骨干工程,加快构建城乡一体、便捷畅通的市域交通体系。
把科教做优,就是要切实增强领先发展的创新动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建设创新型四川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当前,要把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蓉设立全国第四个、中西部第一个专利审查协作中心作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奠定成都作为西部科技中心的竞争优势。
把民生做实,就是要全面加强宜人成都建设,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最终愿景,让全体市民共享更有安全感、尊严感、幸福感和归宿感的生活。今后五年,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作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取向,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推进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朝着“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的方向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