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高呼“对于愚弱的国民”,“第一要着是在改造他们的精神。”可见鲁迅对国民的启蒙教育,是十分看重的。而图书馆,特别是像京师图书馆分馆及通俗图书馆,正是进行这方面教育的有效场所,故在他任职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二科时,对京师图书馆分馆的倾心,要比对本馆显得更加热情。
京师图书馆虽于1912年8月26日假广化寺开馆,但开馆之后就觉得地址太偏,往来不便;房室过少,布置不敷;湫隘卑湿,不宜藏书,故于是年12月9日馆长江瀚便呈文教育部,提出“只有于南城适中之地暂设分馆一所,使阅书者便于往来,既足餍学者之心,亦可为教育之助。”此设想经教育部同意后,京师图书馆开始积极筹办,并于1913年2月2日再次呈文教育部,报告分馆“略仿欧美通俗图书馆之制,除将馆内学者必须浏览之书分别择置外,再行添购各项杂志及新出图籍,既以引起国民读书之爱感,并借副大部振兴社会教育之至意。”并很快在“琉璃厂西门外前青厂地方租妥民房一所,地势最为相宜。虽房屋略少,然规划一切尚属敷用,现正筹备开馆事宜。”教育部及时批准了这个报告,并令以上海中国图书有限公司股票利息作为分馆开办经费,撙节开支。癸丑年(1913)4月1日《鲁迅日记》载这一天“晴。午后同夏司长、齐寿山、戴芦舲赴前青厂,观图书分馆新赁房屋。坐少顷,出。”这大概是鲁迅与京师图书馆分馆第一次发生联系,并由此开始了鲁迅常去京师图书馆分馆的特殊活动。同年5月23日《日记》载“午后,同夏司长、戴芦舲往前青厂图书分馆。”6月5日“午后赴夏司长家,商量图书分馆事。”6月,京师图书馆先租妥前青厂武阳会馆夹道民房一所,凡十八间,作为分馆馆舍。又从教育部图书室及京师图书馆本馆复本中挑选学者必须浏览之普通书,加之部分新书,总计两千多种,两万余册,暂充馆藏。又从本馆抽调部分职员到分馆兼职,不在此拿薪水,并新添职员二人。添置了一定的家具设备。起草了《京师图书馆分馆办事规则》和《阅览规则》。一切草具后试行开馆,供众阅览。10月30日,原从本馆借调的兼职人员要撤回本馆,故报部请准,《鲁迅日记》记载这一天“下午,往前青厂图书分馆,交撤旧馆员回本馆函一件”,说的正是此事。
甲寅年(1914)5月30日《鲁迅日记》载“下午,同沈仲谦往图书分馆。”1914年6月,京师图书馆分馆,从前青厂武阳会馆夹道迁至永光寺街1号。是年8月29日《鲁迅日记》又载“午前至图书分馆,借《资治通鉴考异》一部十册。”9月12日下午,又来“还《通鉴考异》,借《两汉书辨疑》及《三国志注补》。”13日下午又往“图书分馆,还昨所借两书。”9月15日下午,又“往图书分馆,借《晋书辑本》等九册。”22日“还前所借图书分馆《晋书辑本》等九册。”乙卯年(1915)3月17日《日记》载“下午,从福孙借得《秦汉瓦当文字》一卷二册,拟景写之。”19日“午后,经图书分馆,还《秦汉瓦当文字》。”28日“从图书分馆假得《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景写,家所藏本缺页一枚。”5月2日又“往图书分馆,托丁书。”5月3日“下午,同钱稻孙、许季上往图书分馆。”7月20日下午,又“往图书分馆。”一年多的时间里,十二次莅临分馆,差不多一月一次。有时是有公事,有时陪朋友往观,有时则是自己借还图书,可见鲁迅与京师图书馆分馆的关系,既有行政上的公干,也有他个人对图书馆的利用。这无疑是学者型官员的风范。
1916初,京师图书馆分馆又在宣武门外香炉营四条西口租赁洋楼一所,房屋22间,面积330平方米。2月,停止阅览,开始搬迁。同时修订阅览规则暨办事规则,报部核准。改进阅览券格式。增开妇女阅览室。延长每日阅览时间。3月,迁移蒇事,定于3月1日开馆。并将上述有关事项通知各个学校。2月末,开馆事宜准备大体就绪,并定于2月27日举行茶话会,邀请部里派员出席。这一天《鲁迅日记》所载“晨,图书分馆开馆,有茶话会,赴之。”指的就是这件事。其后的1917年至1920年,《鲁迅日记》中关于去京师图书馆分馆的记载还有多处,有时去访友,有时去借书,有时去公干,显得颇为频繁。
鲁迅热衷启蒙教育,不仅表现在他对京师图书馆分馆的建设上,更表现在他对京师通俗图书馆的策划与创办上。1913年6月,京师图书馆分馆虽已在北京宣武门外前青厂开办,但鲁迅先生并未以此为满足。他认为通俗教育能开启民智,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采集的图书要以人民所必须且易晓者为宜。与起重视启蒙教育的思想主张完全一致。与鲁迅一道积极筹办京师通俗图书馆者,还有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二科佥事徐协贞及同司二科主事王丕谟,经过他们的通力合作,1913年10月21日,京师通俗图书馆在北京宣武门内大街路西抄手胡同口外开馆。这一天《鲁迅日记》谓“午后,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王丕谟后来还做了京师通俗图书馆主任。可见京师通俗图书馆是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和第二科共同操办起来的。其后的七八年中,鲁迅常去通俗图书馆,《日记》中亦记载颇多。京师通俗图书馆除免费阅览外,还附设一个公众体育场,备有单杠、浪木、铁、木哑铃等锻炼器械。另外还修建了一个球场,读者小憩时可以进行锻炼,以健身心。京师通俗图书馆还设有儿童阅览室,面向小读者开放。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了。十余年后,鲁迅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前言中曾回顾和追述这所通俗图书馆,还称它为“天堂之所”。可知鲁迅对这所图书馆是多么的热爱和称许。1924年7月,京师图书馆分馆经费无着,无力继付房租,只好迁至通俗图书馆院内,分别办馆。1925年春,与通俗图书馆一道又迁至头发胡同22号,仍分别办馆。1926年10月1日奉部令,改京师图书馆分馆为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通,改通俗图书馆为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1927年7月两馆合并,奉部令仍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从此,京师图书馆分馆与京师通俗图书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成了一家,虽然合并时鲁迅已不在教育部任职。(李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