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档案解密 >

查海遗址有8000年历史 中华文明可追溯到万年前?

时间:2011-06-23 来源:《辽宁日报》
  

查海遗址龙形堆石。 

□文字:本报记者/徐晓敬 □摄影:本报记者/徐丹伟
  
  核心提示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有多长?

  可能我们听过最多的一种说法是“上下五千年”。可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一些考古专家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史完全可以追溯到1万年以前。

  ●“万年文明”这一观点是有考古发现为依据和支撑的,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湖南、江西等省份陆续发现了万年以上的农耕文明遗迹。

  ●我国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在1992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80周年题词,明确提出了他对中国历史基本框架的看法:“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古国、两千年中华一统实体。 ”

  ●万年,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时间概念,深富历史内涵。那么,辽宁地区万年前是什么样呢,经历了怎样的文明起步?我省的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寻找答案。

  历史背景

  中华文明万年前已起步

  1992年的8月,苏秉琦在第四届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义而言,农业的出现就是文明的根、文明的起源。这一起源,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到8000年前。证据是在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自1万年前至8000年前的连续的文化堆积,并测出了可信的连续的碳14年代数据。在1万年前的遗存中已显现出石器的专业分化。”

  他还在阐述对虎头梁尖状器的认识时讲道:“这说明在1万年前,人们已掌握了对付自然的新型工具和新的技术,文明已经起步。 ”

  万年文明为何如此令人期待

  考古界为何这样重视和期待发现万年文明呢?

  我省著名考古专家郭大顺解释说:“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有重要节点意义的万年,对于辽宁来说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令人关注和向往。 ”

  他说,辽宁的历史文明一直保持着与黄河流域大体同步的发展态势,甚至在某些历史阶段还“先走了一步”。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内一些省份陆续发现了拥有上万年文明的遗迹,如河北徐水南庄头发现了万年前的文化堆积,湖南道县发现了玉蟾岩遗址,江西发现了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在广西发现了南宁豹子头遗址等,因而寻找属于辽宁的万年文明遗迹,也就成为了辽宁考古人的一个梦想和努力方向。

  据介绍,在考古学上,万年文明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相对应。 1万年前,地球气候转暖,人类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历史的车轮也由旧石器时代驶进了新石器时代。

  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步。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没有从自然界的森林中走出,直到旧石器时代晚期,随着人口增长,天赐自然资源日显匮乏,渔猎收获又不易贮存,“穷则思变”,便引发了农业、牧业的产生,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开始了一场技术革命,新石器时代由此诞生了。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先民逐渐从渔猎、采集生活转变到农耕生活,开始了定居。因为食物逐渐有了保障,在农闲时,先人们便可以搞发明创造,改进工具,发展生产,跨进了‘文明’的门槛。 ”

  牛河梁遗址确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若寻找辽宁地区的文明起源,那么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一定是重要的着眼点。上世纪80年代,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甫一公布,便立即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华五千年文明起源问题的大讨论。

  当年发现并主持了牛河梁遗址发掘工作的郭大顺先生对记者说:“在牛河梁遗址发现的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其规模之宏大,组合之齐全,结构之严谨,出土的女神像和玉雕龙等玉器之精美、含义之深,都为同时期史前文化所仅见,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当之无愧的重要象征之一。 ”

  在牛河梁遗址被发现之前,从现代考古学来看,所掌握的考古证据只能证明4000年的中国文明历史,而牛河梁遗址的重要发现则将其改写,把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同时还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共生的观点。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以女神庙为中心,散落在朝阳山区一处蔓延10余公里的山梁上,占地面积达到50多平方公里。

  墓上积石成冢是红山文化墓葬最基本的形制。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发掘后发现,积石冢环女神庙建于各山冈上,每冈一冢或多冢,但每冈上只有一个中心大墓。

  中心大墓的规格要远远高于环绕于周围的一般小墓,上面积石封土,形成了高耸的山头,以象征墓主人的高贵地位。一座座积石冢处于冈峰之巅,又层层叠起,颇有后世帝王“山陵”的气魄。

  而女神庙内神像布置具有严格的层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分化情况,即史前时期出现的一人至高无上的社会结构特点,被以宗教的形式固定下来,出现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郭大顺说:“这些发现说明,当时的社会确已进入了早期城邦式原始国家的阶段。而在中原地区,迄今还未发现能与牛河梁的坛、庙、冢、成批成套的玉礼器(玉龙、玉龟、玉兽形器等)相匹敌的同时代文明遗迹。 ”

  最接近万年关口的考古发现:查海遗址有8000年历史

  在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阜新地区发现了查海遗址,它为我省考古工作者寻找辽宁万年文明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查海遗址约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考古人员发掘出了成行排列的近60座房屋遗址。

  尤其令人兴奋的是:在遗址的中心部位、紧靠房址群和南侧墓地,考古人员清理出了一具大型龙形堆石,它是由红褐色大小均匀的石块堆摆而成。在龙头和龙身处,石块的堆摆尤为厚密,尾部石块较松散。这条龙昂首张口,弯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给人一种升腾欲飞之感。

  遗址内还出土了筒形陶罐,上面有龙纹和蛇吞蛙等题材的装饰花纹,专家总结这些发现,认为当时已经形成了龙崇拜文化。

  查海遗址距今有8000年,堪称“辽河第一村”。遗址内出土的文化遗存,向今人展示了一幅查海人的生活画卷:他们以石器为生产工具,以采集和狩猎为主要谋生手段,并已经开始种植粟类等农作物,还饲养家畜。

  在遗址内发掘出土了30多件玉器,每件制作得都很精致。

  郭大顺说:“查海人最重要的创造,一是已掌握制作和使用玉器;一是具有了龙崇拜的观念。 ”

  “在查海遗址发现的玉器,经鉴定是透闪石软玉。从选料、制作和造型来讲,都是十分标准的玉器。地质学家按照玉的地质特性,称查海遗址出土的这批玉器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真玉器。 ”

  专家评价查海玉器说,它证明当时的查海人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对玉材的认识,二是对玉的专业化加工,三是对玉的专用,这说明当时已出现社会分化,不再是典型的原始社会了。

  专家们分析认为,无论是牛河梁遗址还是查海遗址,都表明社会文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由此也可以推定,在这两种文化之前,一定还有一段更久远的文明发展史。

  辽宁的万年文明起步到底是何种姿态,辽沈大地怎样跨入万年文明的门槛?这一问题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来揭示。

  考古界表态:总有一天要找到它

  记者在省“三普”办采访时,看到办公室内有一摞调查材料,上面记录的是此次“三普”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情况:

  铁岭调兵山市首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太平山遗址,该发现将调兵山市境内早期人类活动的时间由距今3000年前提前到了距今4000年前。

  辽阳第一次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普查队员在隆昌镇隆昌村赵家后山发现了大量夹砂红褐陶片、陶器器底、炭灰等,另外还在二道河的河边土崖断层中发现了大量夹砂红褐陶陶片,带划纹、附加堆纹的陶片和红烧土等,这些发现将辽阳地区有人类活动的时间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在阜新市招束沟乡程家梁发现了石磨盘、石斧、石锄等石器以及“之”字纹陶片等,经推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以上这些普查新发现,无不刷新了当地的历史。

  “但是,在‘三普’中,有关辽宁万年文明起步的文化遗存还是没能找到。 ”省文物保护专家组的专家们在盘点我省 “三普”成果时,向记者明确表达了这一遗憾。

  “寻找辽宁万年前的文明遗迹,是辽宁考古工作者的责任和追求。 ”省文化厅“三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田立坤如是说。

  他介绍,从这次文物普查成果看,旧石器时代的文物基本没有新发现,还是从前发现的凌源市西八间房遗址、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鸽子洞遗址、大石桥市金牛山遗址和本溪满族自治县庙后山遗址等,而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新发现,也没有找到有万年历史的遗址。

  但是,他和许多辽宁的考古专家都有这样的信心:总有一天,我们将在辽宁的土地上发现万年前的历史遗存。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