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首页
综合要闻
领导活动
会议报道
立法工作
监督工作
代表工作
基层人大
观点理论
建言献策
对外交流
机关工作
人民代表大会
常委会会议
主任会议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实现伟大中国梦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践行节能低碳 建设美丽家园
芦山地震专题
四川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学习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省人大代表
常委会领导
常委会委员
组织机构图
法律法规
法制讲座
大案纪实
反腐追踪
律师事务所
律师信箱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历史与见证
>
考古为证 2300年来 成都的中心一直没变
时间:
2014-06-20
来源:
四川日报
公元前310年,秦灭巴蜀之后,大夫张仪和蜀郡守张若仿咸阳城修成都,自此开启成都2300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成都城虽屡有兴废修葺,但城市位置一直没有更移。它的政治中心,史学界认为就在今天的天府广场一带。然而,这种根据史料记载的推测是否准确?随着近年的几次考古发掘,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6月13日,成都市体育中心考古工地现场,唐代院落遗址规整大气。摩诃池旁的精美小径、疑似明代蜀王府偏殿遗址以及明城墙基槽等考古遗存,清晰分布在3200平方米的发掘工地上。成都市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四川通史》作者之一罗开玉博士介绍,此次成体中心的发掘,结合2010年、2012年的两次考古成果,完全可以证明至少从汉代开始,成都的城市中心从未改变。
石犀汉碑为证 蜀郡府矗立天府广场东侧数百年
史料记载,秦灭巴蜀之后,成都的政治中心便设在新筑的大城之内。然而曾经的蜀郡府衙门究竟在哪里?由于缺乏考古依据,一直未能确认。
2010年11月9日凌晨,成都东御街地下人防工程正在施工。当工作人员浇铸通道水泥层时,发现两处残碑。随后赶来的考古人员进行抢救发掘,在附近一处楼房地基的护墙水泥柱附近又发现一块碑座,这便是“裴君碑”。几天后,在裴君碑碑座西约1.5米处,考古人员又发现第二个碑首,并在两米开外发现碑身,这便是“李君碑”。
这是两通制作精美的汉碑:碑首有迭落式的四阿顶,檐头有圆形瓦当,檐下则雕刻放射形圆椽,呈现明显的汉代建筑风格。通过后期识读,裴君碑和李君碑确认分别刻于公元144年(建康元年)和公元133年(阳嘉二年),是典型的颂德碑。碑主是当时的蜀郡守,而立碑之人,则是“辟署”的部分低级属吏。不过,这两块汉碑所立何处?由于碑文略有残缺,史学界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此处就是秦汉时期的蜀郡府,也有人认为此处其实是文翁石室的旧址。
两年后,距离汉碑出土处不到100米远的四川大剧院(原天府广场钟楼)工地处,再度有重大考古发现。考古人员在此处发掘出一头长3.3米,宽1.2米,高1.7米,重约8.5吨的石犀,还发现瓦当、铺地砖等高等级建筑遗存。当年负责发掘的成都考古研究所现场领队易立介绍,这处工地出土的西汉早期瓦当等建筑构件不超过10件。“数量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这里当时就已有高等级建筑。因为一般的平民百姓,在当年只可能住茅草房或土坯房。”这一考古资料,也和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地方志《华阳国志》里的记载吻合。罗开玉说,常璩言及成都大城改造时“广营府舍”,而“府”在秦汉时就专指郡府。也就是说,张仪筑大城时,在城内大规模修建了郡府衙门和盐官、铁官、水官等附属建筑。
那当年矗立在大剧院一带的建筑是什么呢?罗开玉认为,石犀和汉碑的出土,至少可以证明在人民南路东侧,北至成体中心,南至陕西街一带,可能就是秦汉乃至三国时期蜀郡府衙门的所在地。
罗开玉说,西汉学者扬雄曾在《蜀王本纪》里写道:“蜀守李冰作石犀,二枚在府中……以厌(压)水精。”扬雄所说的“府”,应该就是当时的郡府。然而,常璩在《华阳国志》里说李冰治水,却只提到了3头石犀的去处,绝口不提“二枚在府中”,这又是何故?答案仍可在石犀出土的考古中寻找。
易立说,石犀造型古朴,身上花纹线条粗犷简练,而东汉以后的东西比较精致,所以可以推断石犀的制作年代至少要早于东汉,甚至就是李冰治水时所打造,然后一直摆在蜀郡府之内。但考古又发现,这头石犀在蜀汉末年至西晋初就被埋在地下。而根据该地区文物出土地层分析,推测此处建筑曾于同一时期被彻底毁掉。“结合史料分析,也许是西晋时司马政权大举入蜀,新的统治者要把旧有的文化全盘否定,因此毁郡府、埋石犀。所以晚在东晋时的常璩,不知另两头石犀所在何处,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裴君碑”和“李君碑”的考古发现,也被认为天府广场东侧一带是蜀郡府的有力佐证。罗开玉说,根据李君碑识读的内容:文学主事掾郑廉等约40位官员“等发意,贪慕嘉化,而立石表纪,序贤君良佐,列画殿堂”。可见立石之地是“殿堂”。殿堂一词,在汉晋时主要代指朝廷和官府衙门。结合两块碑的碑主都为蜀郡守的背景来看,应该是郑廉等人将吹捧上司的颂德碑,在郡守还在任时,就公开立于郡府之内。
摩诃池为证 后子门一带曾为“皇家园林”
蜀郡府被毁,那两晋、唐宋甚至元代时期成都的政治中心在哪里?目前尚无考古发掘为证。但今年成体中心发掘出摩诃池遗址,却证明这块成都的“绝版地段”,在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中,都曾是城市中央公园,以及“皇家园林”。
2013年10月,成体中心整体提升改造工程启动。当考古人员就此展开发掘时,在3200平方米的工地上发现了从汉代至明朝各时期的文化遗存。除了城墙、道路、房屋院落、水井、水沟等遗迹,还出土大量陶器、铁器以及建筑材料等遗物。同样是此次考古的现场领队易立说,“这说明从汉代开始,这片区域便是成都城内重要的生活区,曾经建筑林立、人口密集。”而此次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便是确认了摩诃池东南部的走向。
为何摩诃池遗址的发现如此重要?
易立介绍,隋代蜀王杨秀在成都扩建子城(即秦汉大城),其取土之处因为低洼聚水,渐渐成为一个水域宽广的“人工湖”。有西域僧人来蓉后见此湖泊说,“摩诃宫毗罗”,意思是说这块水池广大有龙,遂名为摩诃池。既然高僧称其为风水宝地,杨秀也就在湖边大造散花楼,用来游宴取乐。到唐代中叶,这里成了成都著名风景区。不管文人雅士还是凡夫俗子,都爱到此游览。唐代著名诗人高骈就以“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来描述摩诃池的“醉人”,杜甫也在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彼时,摩诃池俨然唐朝成都的“中央公园”。
五代前蜀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宫时,干脆把摩诃池纳入宫苑,成为“皇家园林”,名龙跃池。前蜀最后一位皇帝王衍扩建皇宫,又为摩诃池引入活水,环池修筑宫殿和亭台楼阁,范围广达十里。后蜀蜀主孟昶的爱妃花蕊夫人在摩诃池泛舟游玩时,形容这里“长似江南好风景”、“水心楼殿盛蓬莱”。
此次成体中心的考古发掘,位于摩诃池的东南部一角。考古人员发现摩诃池的东南部走向并不规则,池的边缘大致由西南往东北延伸。说明彼时从成体中心向北或者东西两边,极可能曾是一泓清冽的湖水。
更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此次发掘,还发现两条鹅卵石小径。易立介绍,两条小径,制作工艺相对简单、风格古朴的是唐代的湖边小径,另一条拼花小径则属于南宋。而一条两米宽的砖砌“踏道”,则极可能属于明代蜀王府通往“后花园”摩诃池的通道。因为“踏道”的位置,正处于一座疑似蜀王府偏殿的基址之内。这说明至少在前后蜀及明代,摩诃池都属于皇家园林。
只是,考古人员发现,摩诃池从唐代开始,也许面积就开始缩小。考古现场清理出不少回填池子的“建渣”,根据层位关系,最早的一次就在唐代。而史料记载,五代到两宋,摩诃池水源渐渐枯竭。明洪武18年,蜀王朱椿干脆将大半个摩诃池填平,在后蜀宫殿的旧址上修建了蜀王府。
“偏殿”为证 明蜀王府气势恢宏
在很多老成都的记忆中,今天府广场一带的成都皇城巍峨气派。此次成体中心的考古发掘,一座疑似蜀王府偏殿就有2个篮球场大,证明曾经的明代蜀王府堂皇富丽,好像缩小版的北京紫禁城。
随着成体中心考古的推进,工地西北区域又有新发现。5月29日,工作人员清理出一块类似石碑的巨大石块。易立介绍,这是一块柱础石,属于中国古建中安放在柱子下面的基石,用来承受屋柱压力。从现场柱础石的分布和大小来看,成体中心的工地有两座明代建筑遗址。其中较大的一座位于西北区域,还有一座较小的位于北端。经过测量,大的这座建筑约有40米长、30米宽,面积非常大,为明代晚期建造。
如此大的规模,会是蜀王府的哪个部分?易立介绍,结合历史记载和建筑所处位置来看,这片有2个篮球场大的建筑,只可能是蜀王府的一座偏殿,估计是王府中较为普通的家眷居所。一座普通的偏殿就有如此规模,明蜀王府的气派可想而知。
事实上,史料记载,始建于1385年的蜀王府,是明代藩王府中最富丽的一座。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介绍,当年的蜀王府外城北起青龙街、西大街,南到红照壁。东至顺城街,西达东城根街,建筑坐北朝南,处处殿阁楼台,俨然缩小版的北京紫禁城,因此被成都人称为“皇城”。只是明末清初,张献忠撤离成都时,一把火焚烧了蜀王府,层层宫殿因此荡然无存。
再往后几百年,历经历史风雨的蜀王府所在地又几经重建与拆毁。现在,除了几处地名仍在,再没有丁点儿痕迹。
上一篇:
毛泽东如何思考经典“游击战”战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