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众时代”推动政府改革2010年被称作“中国微博崛起年”。其影响力日趋扩大,成为这一年网络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
便捷的书写方式,以秒计算的更新速度,“我手写我心”的个性化——微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表达便利与快感。
华明松数了数,半年下来,他已经在微博上码下一万字了!
这个小伙子在福建晋江一家鞋厂打工,今年6月开通了自己的微博,隔三差五就用手机发一条。他说:“我想把打工期间的状态记录下来,为以后留个念想。”
从干部到群众,从青年到老者,从个人到机构,2010年,人们都在谈论微博。中国微博的发展堪称“井喷”。仅新浪微博一家平台,一年内用户数就从零蹿升至5000万。
“微博大大降低了一般民众的表达门槛。”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培爱说,“随着微博的流行,话语权分流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原本单纯的资讯受众摇身一变就成了传播者。”
微博,并非仅仅是博客的简化版。每条140字,用电脑、手机随时能上,这样简单的技术设定,直接带来了“平等”的效应。无论百姓还是机构,抑或社会名人,都被拉到了同一发言平台上。22岁的江西女孩钟如九因微博一夜成名。在江西宜黄拆迁事件中,钟如九躲进厕所,用手机微博发出求救信号,引来广泛关注。
目前她的微博已有近3万“粉丝”。她说,微博能让更多人听到老百姓的声音,“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
“每条消息都是有尊严的”“围观就是力量”,人们这样总结微博对现实的推动作用。
上海静安区公寓大火后,许多百姓通过微博哀悼遇难者,对灾难进行追问与反思……
一些原本弱小的声音,在口口相传中被放大,持续的声援让众人的观点立场迅速集结。在“滚雪球”过程中,个体的价值得到尊重,不断积聚的力量能撼动事件本身走向及未来发展趋势。
南京大学人文学院博士何同彬认为,网络表达在技术上趋向便利,网络组织和发动能力越来越强,网络曝光与监督成为常态,这表明中国网络环境趋向宽松,公民言论自由得到进一步保障,也折射了现实社会民主的进步。
11月底,江苏常州天宁区警方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份网络缉凶通缉令,其中提出的报料奖励方式竟包括一定数量的Q币。
此案的看点在于其鲜明的“网味”:使用网络虚拟货币悬赏缉凶,在国内公安机关尚属首次;而嫌犯在两天后投案自首,也正是迫于网络的巨大压力。
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意识到了微博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一新型传播工具听民声、聚民智。
53岁的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在自己的微博上写道:“我原以为我很‘in’,因为我写‘围脖’了。但我不知道‘给力’是什么意思,心里真有点纠结。‘纠结’是什么意思?我也说不太清楚。哎!”
这样的“网式幽默”说明这位厅长一点也不“OUT”,但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微博形成的新舆论环境给政府执政能力带来的新挑战。
微博的发展给传播领域带来了颠覆式的变化。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到门户网站,一直还停留在单向传播层面,而微博则开创了一对一双向互动的新时代。有人将其概括为从“受众时代”向“微众时代”的转变。
微博的开放性压缩了“暗箱操作”的空间,扩大了百姓的知情渠道;微博的互动性让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微博营销专家杜子健认为,微博让政府更加注重使命和责任。“当网友对你的声音发出质疑,你躲避、推诿、打太极和装哑巴都是丢脸和危险的。”
据互联网监测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不重复的微博独立用户数将达1亿,2013年底将达到2.53亿左右。这样的前景可望给政府行政改革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