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熊猫“阿宝”重出江湖,《功夫熊猫2》的零时场人满为患。《功夫熊猫2》上映也遭遇了其他声音,比如行为艺术家赵半狄公开要求抵制看《功夫熊猫2》,表示该片是老美对中国的一种“文化侵略”,这一说法还得到了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的支持。
观点交锋:观点一:“功夫熊猫”赚你的钱,洗你的脑
我们终于有人公开地站出来了,以公开的方式向好莱坞宣战。我们以前看到的好莱坞,是美国题材,美国思想,现在人家连中国的符号都拿去了,连熊猫都拿去了,用你的符号继续征服你,我们不懂好莱坞是什么,好莱坞不仅要赚你钱,还要洗你的脑,还征服你的心。
观点二:别把“功夫熊猫”太当回事
即使我们被《功夫熊猫2》征服了,我们应该探讨的是我们为什么会被征服,为什么中国的国产电影每年不知道要出多少部,却没有一部可以这样地征服我们?我们的心为什么那么容易地就被它征服?其实无论是《功夫熊猫》系列,还是《花木兰》,之所以备受国人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其中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更重要的是它其中体现出深刻的哲学道理和朴素的价值观,不那么说教式的催人向上、励志,给人们传达一种乐观、奋斗的精神。就像前些日子很火热的《奋斗》,从叙事方式和拍摄技巧上来讲,都是普通水准,没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就是因为它能够传达一种契合现代生活的精神,它就会为广大观众所接受、所喜爱。与所谓的意识形态根本没有一丁点的关系。
最后还是要叮嘱我们的文化工作者一声:别太把“功夫熊猫”当回事,关键是要拿出自己的东西来。
观点三:中国功夫+中国熊猫=美式功夫熊猫
除了受中国功夫技击灵魂的指引,受中国熊猫人见人爱美好形象的启迪,电影美学的再造,无疑是《功夫熊猫》系列成功的主要因素。强烈的视觉冲击,惊心动魄的动作元素,无与伦比的电脑特技,精心设计的角色和场景,换来的必然是放映档期优势和超6亿元中国票房的现实目标。
为什么人家到中国来逛逛,鼓捣几张照片,与熊猫有几次亲密接触,欣赏几套太极拳,就能从中找到创作灵感,就能找到《功夫熊猫》系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呢?
我们大可不必因技不如人而自卑,也大可不必为成功的外国大片引入中国元素而自豪。显然,我们一下子还做不到像梦工厂那样牛气,还无法迅速复制好莱坞式的艺术创造能力,反省反思至少是必要的。除了商业大片式的模仿、电影制片商业模式的照搬,我们的电影人沉下心来进行文化反思和创造了吗?
观点四:“功夫熊猫”舞动儿童节的尴尬
两年前,搜狐网曾就国产儿童片问题做过专项调查,结果显示,7成以上受访者认为国产儿童片“内容肤浅、虚假、教条”。5成人认为儿童片应“更加重视儿童心理和喜好”。事实上,纵观那些备受中国小朋友喜欢的进口大片,诸如《冰川时代》、《哈利·波特》、《功夫熊猫》等,除了高科技元素、叙事能力,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剧情轻松而不说教,不仅适合儿童看,对成年人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近年来,我国对于儿童电影的扶持力度不可谓不大。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设立了少年儿童电影创作专项资金,每年2000万元扶持创作20部少年儿童题材的故事影片。电影局还按影片质量以每部30万元至80万元采购,每年拿出500万元,重点扶持动画影片的创作。而且,作为全国电影四大奖之一,我国还有一个专为儿童电影设立的奖项——“童牛奖”。这种奖项的设立,据说连一些国外导演都羡慕不已。但遗憾的是,该奖项设立近20年来,给儿童电影带来的变化并不明显,更让人尴尬的是,很多获奖的电影也根本无法与儿童见面,成了自娱自乐的游戏。
观点五:当然是,就像弄了两个迪士尼,真的对中国文化没有影响吗? 阿宝第一集那样还好,如果美国佬逐步把阿宝改成一个“恐怖分子”或什么邪恶的家伙,你就知道什么叫“文化侵略”了。那个时候,它已深入全球影迷的思维,想改变都难了。中国人的“形象”被美国人的画笔控制,并不是好事。
美国人把这么多中国元素的电影,卖给了中国人,将就你的材料做成了产品,然后卖给你,你还高兴得不得了。这不是“文化侵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