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源自古代典故,却常常映照当代的生活内容。特定成语生命力的强盛与衰微,时时会折射出社会的变化。就说这个“以邻为壑”吧,且看它的前世今生:典故的创始人白圭,一位战国初自诩治水能耐超过大禹的水利专家,其技术专利就是把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而典故的最新应用,则是近日“新华视点”的一篇报道——《以邻为壑排毒液》。前后相隔两千多年,在白圭那里还只是排洪,而在湖北钟祥市,却为远超洪水之害的化学废液四氯化硅所苦——不只是上下游的输送,还有运输车辆的跨境倾倒。可叹这个“以邻为壑”,其流变竟至于斯。 被“为壑”的现在不仅是地理上的相邻者了。祸害已经从空间进入了时间。像前不久报道的铬渣之害,不但给流域下游的民生埋下巨大灾难隐患,而且还可能祸延后人。这便是“以子子孙孙为壑”了。 照理,成语的褒贬之意常常会在广泛应用中产生道德导引的效用。但据实观之,这种道德对世道人心的救济,效果却有限得很。一段时间以来,由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吊白块等形成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刺激民生神经,折射出社会道德的整体滑坡:“你在我吃的辣酱中加苏丹红,我在你家孩子喝的奶粉中加三聚氰胺,他又在大家都进的餐馆中使用地沟油”,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相互伤害体系。这样复杂化的“以邻为壑”,演化成了一个人人自危的怪圈。 近些时,围绕“彭宇案后遗症”,老人摔倒搀不搀竟成了需要重新认识的课题。回观这一讨论,从人们的焦灼可以看出,“想搀而不敢搀”的纠结,已经超出了单个人用道德所能调节的范围。原来,主要靠自律赖以实现的道德,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支撑;而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背后必然有政治、经济、法律、国民教育等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道德教化固然必不可少,但道德的问题却绝非以道德的手段能够单独解决——在这样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中,任何一个关联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整体崩溃;而其中,公权力的作用对于整体治理和个体心理的影响尤为重要。 那么,公权力如何在治理中发挥作用?从某一角度而言,必须从公权力自身的规范入手,必须从制度的设计和制度的执行着力,必须以制度来解除人人“自保”之忧,必须用制度来建立道德所不能解决的利益损益平衡。如此,方可使“他律”与“自律”共同发挥作用,为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提供必要的氛围。 且回到“以邻为壑”的本源举例。流贯省境的岷江、沱江之所以形成污染,根本原因还在对自利损人的行为约束太软。这种积恶行为的叠加,就可以使下游水质一段比一段劣化;近年治理虽见成效,但办法尚不彻底。近见报道,今年9月起,已在这两条江河流域试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扣缴制度,出境入境水质严格比对,扣缴款项用于奖优和补偿下游治污。这一例子,便可见出公权力在制度上的作用。对“以邻为壑”实行刚性制约,对于地方主事者,除了道德层面外,还将产生系列“倒逼”:财政压力、舆论压力、治理能力、发展理念、政界口碑……随之,内部体制机制的改革、层级管理的优化等等就会增加动力;而官声和民风的相互作用,也将大大提升社会的环保意识,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生成。 常常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总是埋怨别人的多。但这“以邻为壑”若不从最初始最重要的环节改起,如何能够以德以理服天下?同理,跨地域、跨团体、跨人际的制度力量,也应该通过利益损益的平衡促进社会公正的实现。“任何人不得因为自己的错误而获得利益”——由是,敬畏心盛侥幸心衰,道德在更高层面上的回归,也就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