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说批量“孝子”争议
时间:2011-11-03 来源:四川日报

  “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拟定的目标确实豪气干云,但因此惹来的争议也确实不少。
  乍一看,这计划不错,呼唤“孝子”回归,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确是当下舆情的反映。但是,这种运动式的目标和模式却值得推敲。细思之下,在“5年”、“百万”的定时定量的指标背后,不过是教育产业化思维的又一次展现。曾几何时,教育已不再奉行因材施教,而是崇尚批量生产,然而经过时间的检验,后果有目共睹,大学生甚至博士量多而质劣,已是人们的共识。尽管如此,一些机构仍然痴迷于批量化生产“人才”,比如前不久,宁波要5年培养1400名乔布斯的豪言壮语就成为舆论场中的笑谈。而“5年培养百万孝子”不过基于同样的思维——“数量多”就意味着成绩。至于效果如何,那并不在计划者的考虑范围内。
  不仅是对指标的质疑,人们更多地还对“孝子”如何认证产生了担忧。按照既往的经验,要认定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们是否成为“孝子”只能通过考试了,而考试与“孝”这种需要生活中细微的一言一行来体现的东西,却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也衍生出更多的担忧,通过考试认证孝子,是否会产生下一个“奥数”式的经济链?
  许多基于良好初衷制定的计划、目标、政策等等最后却走了样,常常引起人们慨叹。“吃一堑,长一智”在类似的事上完全失效,究竟基于什么缘由?追求华而不实是一个容易看到的原因,而如果对华而不实再追问下去,则还可能在思维习惯和运作模式等方面追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