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新国标是否是“开倒车”?
时间:2011-11-29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毕晓哲

  据参与乳品标准制订的专家表示,乳品新国标初稿由行业巨头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起草,送审稿中菌落总数、蛋白质含量这两项关键性标准在国标出台前被“莫名”推翻,新标准被指“倒退”。专家呼吁卫生部公开会议纪要。 (据11月28日《人民日报》)
  为什么“关键标准”从每克生乳菌落不超过50万个放宽到200万个,蛋白质降低到2.8克?专家不清楚制定乳品新标准的真正原因,但种种迹象显示,这一“严重滞后”的新标准,是被大企业“绑架”的产物。作为利益攸关的一方起草“草案”,这本身就不公平。专家数次论证基本确定的“高标准”,“一夜间”说变就变,这里面缺乏透明度。
  这一标准改变,看似给大企业和行业发展带来更多实惠,从长远看却是“饮鸩止渴”、害人害己。消费者无疑是直接承受不利后果的第一轮,“掺把水”就能通过的鲜奶,再合格会有多少营养?远超国际普通标准的“200万菌落标准”又如何保障安全健康?
  “第二轮”祸害的就是这类企业和行业自身。外国名牌奶企在国内“攻城掠地”,而目前国内奶企在国内国外市场竞争上“节节败退”,就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缩影。
  “标准”降低了,监管起来轻松了,“皆大欢喜”了,但促进技术和行业进步了吗?国外一些标准制定者乐于“就高不就低”,譬如欧盟在发现奶瓶中含有致婴儿早熟的双氛A成分之后,就果断将该成分列为禁用成分。如果我国相关标准长期“就低不就高”,必将导致出口严重受损,也会害了国内生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