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四川全省21个市州全部公开“三公”(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经费,成为全国公开力度最大、范围涵盖最广、解释最详细的省份之一。四川省“晒”出的账本,实现了公众的知情权,也为社会监督提供了窗口。(4月13日 《四川日报》)
近年来,“三公”经费的公示引人注目。从中央各部门到一些地方政府,都相当重视对“三公”经费的公开。这些举措使财政“花销”进一步明朗化与清晰化,让我们看到当地为建设廉洁政府与节俭政府的努力。
详细与规范的“三公”经费公开,既顺民意,又得民心。根据四川省财政厅要求,该省各市州已公布的数字除确保真实性外,还要遵循“老百姓能看得懂”的原则,解读数字,要逐渐走出“雾里看花”。而已公开“三公”经费的市州中,约半数详细列出了每项经费的开支原因,在2012年预算中也列出了详细清单,公开“三公”经费的市级部门范围也比较广,仅乐山就达到了41个——我们需要看到的,就是这样具有说服力的“清单”。
“三公”经费公示须走出“雾里看花”迷局,唯如此,才有阳光的监督,才有阳光对腐败的“杀伤力”,才有政府工作的真正取信于民。作出详细清单,有利于百姓理解“三公”经费的必要性及“何去何从”。我们希望,在“三公”公示之路上,更多的地方有这样经得起检验与经得起质疑的务实举措。
四川省21市州公开“三公”账本,约半数详细列出经费开支原因,令人称道。“三公”经费公示要迈入正轨,重塑公权力之威望,真正起到“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作用,就必须让群众看得到、看得懂,财政开支才能经得起群众的监督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