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从广州马拉松猝死到上海东华大学大学生体测猝死,围绕着田径、长跑、猝死等词语的公共议题不断。有人说,马拉松猝死事件给体育教育与群众体育运动带来了一个两难选择:开展长跑运动的风险可能越来越大,而如果不鼓励大家参加田径运动,全民体质下降的风险不说,教育也是不完整的。
以下两个现实,耐人寻味:一方面,2010年的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相较2005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校运动会已经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而实际上,很多高校都悄悄地取消3000米长跑这类会导致体力消耗很大的项目。用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的话说,这些学校不敢搞体育这类具有危险性的活动,生怕“出事说不清楚”。
在世界历史上,马拉松曾是健康运动的表征。在东道主希腊人看来,马拉松比赛更是奥运会的“灵魂”。也因此,在闭幕式上为马拉松运动员颁奖,成为奥林匹克回家的一种仪规。眼下而言,因为猝死事件发生,国内舆论对其已有妖魔化倾向,而因噎废食的选择,更在渐次折损其基本价值。猝死固然不幸,也值得反思,但相较于运动本身的积极意义,它毕竟是小概率可控的风险。一者,即便在历史更悠久的英国伦敦马拉松中,一项数据显示,自从1981年赛事创办以来,已经有11名跑手不幸逝世,而另一项统计则显示,马拉松比赛中选手猝死的概率为每10万人中0.8人。是的,任何运动总是有风险的,马拉松也不例外。
二者,马拉松猝死个案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心脏病发死亡,但中暑、喝水过多导致血钠过少也可能是致死原因。美国心脏学家保罗•汤普森博士指出:“运动不是救世主。但风险很低,好处是真实存在的,因此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猝死事件不是指向原罪马拉松运动,而应该是提醒我们更好地关注运动健康,譬如哪些人适合长跑、如何管控长跑风险、怎样做好应急预案、乃至完备运动保险。这些“细节”,才是最值得思考的关键。
国民体质安全,也许比小概率运动风险更值得警惕。今年10月下旬,国务院同意了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当此背景观之,客观评价马拉松运动的利弊,关注运动安全与风险防范,长跑仍是助力国民体质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