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漫游文殊坊记(图)

时间:2009-07-08 来源:人民权力报 作者:李兴文
  

 

 

 

 

 

 

    国历3月,开头第一天,恰巧星期天,一个人在家看书久了,出去吸几口新鲜空气。默默然,走着走着来到这个于外界颇有名气与向往的地儿。

    那里,于我不陌生,亦不熟悉,就一种古远的记忆。此前很多次从那里走过,虽然离自己住家也不远,甚至就几分钟的事情,但每次与之遭遇总是同一种状态,匆匆路过。
    从没细心打量,更不提净心欣赏。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动机。一段时间,功利主义彻头彻尾充斥全身,人总漂浮在虚渺中,像一片羽毛飘在空气中悠悠的不着地,连自己都甚感苍白与彷徨。
或许天气冷的缘故,放眼望去,这个昔日熙熙攘攘的地儿,今日倒是冷寂几许,街边一切变得突兀宽广起来。
不过,这倒合我意,原本我就不是个喜欢凑热闹的家伙。
循着青砖黑瓦,雕梁画栋,朱红大门,让人犹如踏入远古的那个历史。
    气派雄壮的门庭,光芒耀眼的“文书坊”三个金色字迹,苍劲地镶嵌入其正顶间,两旁相呼辉映地是一付对联,语辞饱涵着耐人寻味的律韵。一个令人注目的宝塔状立柱,威严地矗立不远2米处,塔柱下段18名罗汉形态各异,中段四大天王活灵活现,上段则是一只金色狮兽,翘首张望。
门庭左边一排溜诸红色的墙面,一望悠远,精致美巧的青色小瓦静静地骑在墙头,“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八个大字,在八个圆圈的包裹中题呈于墙面,格外静溢美观。
右边各色各样的铺子林林总总,一家挨一家,联结排开到目光尽头。一条宽约5米的街面,由青灰色的石条铺就而成,并不时有一些古典画卷刻印其上。一些银杏和不知名的木树,挂叶寥寥,零零散散地点缀着生机。回头,与不算笔直悠长的街面,遥遥相对的是车水马龙的人民中路大街。
顺着街面前行200米,算是到了坊街的中心点,佛教文化圣地——文书院。狭长的街面在此一下拓宽许多,10米见宽的大门,两面肃静的黄白墙院,敞开宽阔“八”字怀抱,让人心旷神怡,矛塞顿开。其正对面是一堵与之浑然天成的“屏风”,“文书院”三个大字,规规正正地题写正中,12棵笔直的木树有序的排开,一下点缀了千年古寺文殊院的几许苍劲。
    往后,一路旁,布满青苔的水缸,花团簇拥的门斗,坡屋顶房檐上的滴水瓦当,青石砌的地板,雕花的窗棂,黑色的楠木柱……络绎不绝,纷呈眼影。其建筑多为两进式院落、三围式院落以及四合院。在原有建筑的地基上,按照原来的风格、风貌进行克隆,大小、占地、高度与原有建筑一模一样,街、院、巷、邻里保持了亲和的尺度关系。
在这里,可看、可赏、可玩、可感的一应俱全。
“如花似玉、不可方物。” 这里是女人的天堂。也许不算名贵,没有复杂的款式,不是名师设计,但是对于追求超凡脱俗的女人,走在这里几家女性饰品店和服饰店里的东西让人流连往返。佛教珠宝首饰、翡翠玉石雕琢而成的饰物、晶莹剔透的琉璃饰品,香居坊里的旗袍、新娘妆、晚装、晚清装、时尚休闲装等服饰,足以把一个女人装扮得典雅时尚,独具东方神韵。
“一杯清茶,一身悠闲。” 这里是男人的天堂。坐茶馆是成都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旧时,有满大街的茶铺,一元钱的盖碗茶,茶客们坐在街沿上摆龙门阵、看报纸、逗鸟、打瞌睡……生活的节奏很慢,悠闲而舒适。如今,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约三两好友,在这里散漫地谈天说地,或赏茶道表演、或静静地发发呆,岂不是人生惬意。
在这里,属于快乐的人,也属于失落的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迷失,当背靠着文殊院的红墙,茶和咖啡氤氲,历史与今天在这里汇合。
夜幕降临,淡淡的酒香充斥着迷离夜色,醉和醒就在一念之间。
再转身回去,景还是原来的景,人也是原来的人,一切照旧那样,惟独心绪与来时大不一般了,或许如街面悠长,或许如红墙安静、亦或空了,淹没于灯火辉煌与古刹钟声间……

(人民权力报   李兴文)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