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孙郁:忆旧趣文

时间:2009-07-28 来源:文汇报 作者:孙郁
  

  回忆录大概是外来的概念,似乎是受到了洋人的影响才有的。时间当在民国初,那时中国的读书人模仿的对象一是俄美,二是英法。在我的印象里,吸引国人最多的文本大概是法国吧。法国人的艺术感受和历史观念,我们在十七世纪的文献里就可感到了。我记得曾读过五四学人的文章,意思是法国的历史观和文学观,更能开启人的智慧。刘半农、徐旭生等人当年写作时,就讲到过法国文明的深厚。那是不错的。我们从一大批画家的从法国学来的精神,就能感受到那个民族的锐气。文学也好,美术也罢,其力之大,人人都可感受些的。
    曾经读过夏多布里昂的《墓中回忆录》,很是诧异于一百多年前法国的文人生活,情感和学术眼光,在今天的中国文人那里也是新鲜的。这是一本十分别致的书,中国这样的回忆录几乎没有,在思想的力度和情感的丰富性上,可吸收的东西太多,阅后不仅是思想的启示,还有艺术之美。关于回忆录,我读过许多,印象里没有谁把经历写得那么宗教化,诗与史间是玄学式的冲动。对夏多布里昂,我知道的很少,只是看过《基督教的真谛》的片段,基本情形是不了解的。奇怪的是,作者写以往的生活,不是自炫和布道,而是增加了诸多生命哲学式的体验。写法精致,每每有创造地营建。像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其审美的享受不亚于思想的快慰的。就像读到米勒的绘画一样,色彩、哲思、旋律相互撞击着。国人的作品,似乎还没有谁在精神的层面上让人眼睛一亮的。中外文人在心思和趣味上,真真是不同的。

    看一些洋人的书籍,一是有趣,一是精神飞动。他们萎缩的时候和失败的时候,也能挣扎着,喷出思想的血色。卢梭回望己身的生涯时,是灵魂的裸露,不乏残忍与玄思,心灵的东西殊多,也把时代的风俗点染出来了。泰戈尔的自传写得儒雅,印象是宽宽的海,融下无际的存在。其笔触波澜不惊,思想是放达的。纪德的谈自我,精巧而多致,是老成的手笔,和他小说一样有耐看的地方。高尔基的文字是流水般的,永远涌动着忧患和向往。单纯里的复杂和复杂里的单纯,交织着思想的风潮。可夏多布里昂对自己里程的描述,却是黑暗里的烛光。像但丁的《神曲》一样九曲十折。一边是无际的苦海,一边乃不灭的烛光。他自信、高傲、落拓、迷茫。描写这些时,作者是有宗教的情怀的,而且妙语连珠。他在日常中常有生动的发现,对自己的败笔和无聊也毫不掩饰。我注意到他对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兴趣和对哲学、诗的兴趣一样高涨,独处时的安然和接触革命实际时的心态,各有特点。看法未必精到,有时也可能是反历史的。重要的在于,他拓展了灵魂的深,是人生的艺术的内省。我相信在书写的过程,作者有着小说与戏剧式的快感。透着译文的节奏,我依稀感到了思想与诗的攀援的疏朗之美。

    中国人为什么不会在回忆录里呈现类似意向,是大可深思的。奇怪的是几千年来,文人不太去写自己的身世,开掘自己的时候迟迟不来。惟有颂圣和咏史时,大显身手。在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哪有自己的天地呢?头脑早就被孔老夫子给收买了。司马迁在一篇短文里写到自己的经历,也只是一闪的观念,不敢深写。曹雪芹连一点痕迹都不肯留下,只得在小说里将真实隐去,“贾雨村”言,仅恍兮惚兮,借了神仙家语和佛学的谜句。毕竟不是历史的原境。倒是鲁迅、张中行厉害,在《朝花夕拾》《流年碎影》里讲出民生的苦楚,把自己的困境统统描述出来了。这也是惟有五四之后才有的事情。民国之前的书籍,可有这样的文本么?

    现在是新世纪,情形自然与过去不同了。自从网络出现,个体写作的隐私态渐多,个性的作用增大了。可是我们的一些学者和作家很有意思,有时候想象力也只在事功之间。人间的事情,有时不都能以成败论之,生命的过程还有诸多隐秘与幽微之路,幻想与创造的快感,迷茫与间歇间闲情与幽思,都可写写。夏多布里昂的时代,写作的时候还能见到个体与世界的眼光,彼此分开又重叠着,私人话语和公共话语的深度都有,美学的与史学的存在亦现。智慧在那里是燃烧的火,生命的躯体从历史的河床穿过,激起哲学的和诗人的想象涟漪。我梦想着也能看到类似的回忆录,可是几十年间,除了知堂、曹聚仁、张中行、黄裳等少数人外,几乎没有多少耐看的忆人叙旧之作,与多趣之文,想想也只能徒作伤悲。(孙郁)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