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黄土地上的社火记忆

时间:2009-08-10 来源:未知 作者:曹宝武
  

  正月里的黄土地,瑞雪纷纷扬扬,掩埋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整个世界银装素裹。一切都静的出奇,只有农人的脚步踩破冰凌茬子的脆响。黄土地的正月,那是农人一年中最舒坦最享受的日子。三尺冰冻的黄土地与刺骨的寒风挡不住雄浑的秦腔和那欢快的鼓点。于是,老人看大戏,年轻人耍社火,孩子们跟着赶着凑热闹。黄土地上雪融冰消,依旧欢腾。

  跟同龄人一样,记忆最深的还要数黄土地上的社火。只听得那咚…咚…咚…有节奏的鼓点,清脆的锣响,外加一声吆喝。那鼓叫上路鼓,锣是开道锣,有那一声吆喝,人们就知道了,是农家的社火出窝子了,这是信号。于是大人小孩全都一股脑的涌到了小道边,看社火,接社火。孩子们还要赶社火,所以社火队走的越远,后面跟着的人却是越多。

  很多地方都有正月里耍社火的习俗。而家乡黄土地上的社火则别具一格,那就有必要跟诸位详细说说。家乡地处关陇,乃是周秦故地,正月里要唱牛皮灯影戏,耍社火,以此来敬神祭祖,这是传统,也是周秦先祖的信仰。在《诗经》的《豳风·七月》、《大雅·公刘》中都有不少记载,或许先祖们认为只有这样,年才能过得有滋有味。因此,家乡的黄土地上社火也就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了,成了不可或缺的传统。

  在黄土地,“腊八”一过也就算开始过年了,农家的社火也开始忙活了。一般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社火班子,也叫社火窝子。也都有各自的行头和特色。从大年初二开始,社火窝子里整天就有人打鼓,这叫“炒年”。也可以看作是社火演出的前奏,震得十里八坳都能听得见,大人说打鼓炒年就是炒个红火,图个热闹。虽然初七八就有社火走村串户的演出,但真正红火的时候则要到元宵节。

  在家乡,耍社火是相当讲究的,也有很多说道。耍社火是为了敬神祭祖,佑护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财源广进。所以社火窝子的仪程官要先到村里的关帝庙或是菩萨、龙王庙去降香请示,这个仪式是必不可少的。不降香是不能到庄户家去演出的,等一切都准备就绪了,也就是社火出窝子的时间了。这第一场社火,当然必先到附近的神庙去表演娱神,然后才能带着神的旨意去庄头院落表演。也算是送去神灵的佑护,送去一年的吉祥,或许还有神民同乐的意思吧!

  往往一大早,农家就虔诚地摆上烟酒糖果,准备焚香纳表接社火,给社火队披红挂彩。不多时,就听锣鼓喧天,旗脚下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簇拥而来。队伍最前面的是护卫“旗兵”和开道的锣鼓。各社火班子的旗帜都不尽相同,甚至五花八门。有的甚至打着清朝的三角飞龙飞虎旗,倒像是上了古战场,这还多亏前些年“破四旧”时藏得好,没有被烧掉。“旗兵”中间是八抬大鼓,村里的精壮汉子们抬着直径1米多的大牛皮鼓,两个西北大汉在两侧甩开膀子抡圆了鼓槌。这打鼓也是很有讲究的,在路上和演出时各该怎么打,那都有自己的说道。所以能担此重任的也都是庄户里的打鼓把式。整个社火队中最风光的还要数跟在锣鼓后面的仪程官和春官(“春官”是周秦时对掌管农事的官员的称呼),他们全身披红挂彩,手摇羽扇,满面春光。也是最受老百姓关注的,大家都想听听今年这春官的社火词说的咋样,这也是社火质量的关键。所以春官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他们没有现成的社火词,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见着骑摩托车的,一般会说“一踩油门烟一冒,眼睛一眨不见了”,见到打台球的则说:“农村台球好娱乐,‘捣蛋’部队乐陶陶”,还要能说到老百姓的心坎里去,让大伙听着心里舒坦。而且要全是四六句,非常工整,有时还蛮押韵的。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确!这没有相当的口才,谁敢担此重任呢。老百姓也把这叫说仪程,说仪程与锣鼓的节奏相互配合。往往说一两句,咚呛咚呛地来一通锣鼓,锣鼓一停又说几句,节奏分明相互配合,听着心里也很受用。春官和仪程官一唱一和,只听春官说:“社火出窝乱纷纷,吵吵嚷嚷一窝蜂。喜的农家开口笑,听得瘟神瞪眼睛。”仪程官则不紧不慢地接上说:“庄稼汉要作乐,骑上毛驴耍社火。把我乐得摇羽扇,把你乐得唱赞歌。”。等来到了庄户家,在噼里啪啦的一阵鞭炮声中,男人焚香纳表,给春官仪程官奉上烟酒茶水,披挂大红被面。他们就即兴赞美,如“一串鞭炮把我迎,迎我挂上一匹红。红你红我大家红,红绸一接都避凶。凶神远离财神进,进来元宝日子红。”

  此时,原来跟在他们后面的那些演员则正在农家小院或是晒场上表演,这才是真正的社火。大人小孩都喜欢看,这叫马社火,有高跷、秧歌、腰鼓队等。所谓马社火,顾名思义就是骑在骡马上耍社火。村里的半大小伙姑娘们身着古装,脸上也照京剧或秦腔的脸谱画的五花八门,父母一时都分不清自己的孩子来。骡马也是大红雕鞍,尾巴上系着黄表,好不神气。一般全村的骡马都会贡献出来,非常壮观。这些演员都有各自的角色,大多是按历史故事编排。最前面的一般是“西游记”,“唐僧”身披袈裟端坐马上,嘴里念念有词,马前的“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冲孩子们挤眉弄眼,惹得人们一阵哈哈大笑,“沙僧、猪八戒”也是一应俱全。还有诸如《秦琼观阵》、《三战吕布》等,神戏与英雄戏错落有致。这些演员自己不用言语,只要做些相应的动作就行了,老百姓一看都能明白。这当中最受欢迎的要数“关老爷”,只见他身披绿色战袍,一手提青龙偃月刀,正于马背上阅读《春秋》。家乡人敬重关羽,也向来都将关羽视为耍社火的保护神。大人们总要关老爷给自家的孩子过关,所谓“过关”就是关公用大刀在孩子头顶上一本正经的绕几个圈,再将自己脸上的油彩往孩子脑门上一抹或是画个大红十字,算是赐福给孩子,也就算过关了。老百姓迷信说耍社火的演员,那也都是庙里请的天兵天将,过了关才能保证这一年平安健康,无病无灾。但过关是要花钱的,过了关大人们都要给关老爷的大刀上拴几块钱,所以那更多是有钱人家孩子的专利,我小时候是没有那个福气的,只能望“关”兴叹罢了。还有踩高跷呢,那些小伙姑娘们踩着高跷蹬…蹬…瞪的晃来晃去。曾一度总为他们担心,心想就那么两根小木棍,那要踩不好掉下来可摔坏了,可既担心又羡慕。再好看的就是秧歌和腰鼓队了,村里的女人们扎着头巾,穿的花花绿绿,拿着手绢或花环扭来扭去;男人们斜跨腰鼓,敲的咚咚直响,也都像模像样。

  整个社火队有时多达上百人,走村串户好不热闹。马社火往往专门花几天时间给村里人送新春祝福。等到元宵了,还要到乡镇的集市进行社火汇演。集上铺户林立,自然免不了接社火。社火队就挨家挨户收“礼品”,反正是来者不拒,那些店主虽然平时抠的很,但此时倒也挺大方,大红被面不停地往外挂。听春官说几句生意兴隆恭喜发财之类的话,心里也美滋滋的。这样一天下来,社火队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的。

  在家乡,除了白天这种走动的马社火,晚上也有,那叫“地台子”。乡村艺术家们借此机会大显身手,表演种种绝活。自然也先是神社火,如《跑天宫》,火光腾空,又忽见赵公明骑虎降临,姜子牙作法等。不时地会从台后喷出一团火来,真能吓人一跳。地台子深受老百姓欢迎,颇像现如今的篝火晚会,其热闹劲有过之而无不及。

  记忆中,自己总是整天跟在社火队后面,跟人家走街串巷而乐此不疲。大人们总会给孩子讨个红布条,说是系在纽扣上可以驱凶避邪保平安。那时自己也常去村里的社火队当“官”,全身披挂,倒也威风。但这都是过去的社火了,现如今,家乡的社火早就增加了许多新鲜玩意,而且实现了“机械化”。

  现在耍社火不再骑骡马了,全是农用车或小汽车,大牛皮鼓和演员都拉在车上,到了庄户人家才下来表演。大红横幅取代了过去的小木牌,醒目的写着:“××社火队”。政府也开始耍社火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再迷信了,耍社火也不再敬神祭祖,政府用的全是清一色的大彩车,现代化的音响设备也全都上阵,锣鼓喧天一路玩闹着过去。有彩车队、彩旗阵、短笛长号队、秧歌队、扇子舞、花环、高跷、跑旱船、舞狮子等花样繁多。彩车也都是由专门的广告公司装扮,有了奥运五环,火炬福娃,连家乡的土特产也画上了,于是家乡的旅游资源,石油开发,原来还有不少企事业单位赞助,借机展现乡镇企业的发展硕果和自己的品牌文化。春官除了送祝福,如今也增加了“业务”,还宣传中央的农业政策,农村合作医疗……君不见那横幅“政通人和颂和谐,合作医疗惠人民。”也宣讲法律知识,发放农业法律书籍,帮老百姓学法用法,这倒也的确是个好事情。原来如今农家的社火有了新身份,担起了省市“三下乡”活动的重任,也算寓教于乐,社火成了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社火队不仅进农家、学校,还进政府、企业送祝福,在喜庆的锣鼓声中,欢度新春共度佳节,表达家乡黄土地腾飞的愿望。到了元宵各乡镇的社火队还要到县城汇报演出,通过评比,颁发精神文明奖,也算是对社火丰富老百姓社火做出贡献的表彰了。

  如今地台子不见了,元宵夜变成了灯谜灯展。整个县城万灯迎春甚是好看,人们争相观灯猜谜,简直成了家乡的艺术大会餐。在秧歌声里舞盛世,焰火彩灯颂和谐,送法下乡为人民,构建和谐创安宁。这又是春官的新总结。

  家乡的社火也正在经历着它的历史变迁,与时俱进担负着时代的新使命。

  ——2008年3月份于衡水

  作者:曹宝武,1986年生于甘肃镇原县,现居河北。系河北衡水市作协会员,著有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20多万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