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巴山有个“歌疯子”——寻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袁吉芳

时间:2010-03-30 来源:巴中市人大常委会 作者:王安全 袁腑/文/图
  

袁吉芳正动情的歌唱

民歌来源于劳动,袁吉芳和他的歌友们通过尽量

还原一些劳动场面,来使民歌在劳动的气氛中升华

女弟子们的演唱亦是情形俱备

 

  老鹰嘴前青石岩,溜溜石板长青苔;爹妈苦了一辈子,挣间窝棚缺盖盖。
  麻鹞子翻身天上飞,麻雀儿打架地下追;细娃儿读书出远门,老太爷回乡腿脚笨。
  高高山梁呃两头梭,刺芭茏里羊拐角;打杵子长着丁丁脚,背架子压上像秤砣;清早出门肩不空哦,傍黑落屋背也驼;上梁吼句山歌子咧,下河脚轻心快活;咱背二哥活人一辈子哟,骨头累垮嘴也乐!!
  …………
  山歌,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歌曲形式,是一个地方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息中,用唱歌的方式来排解劳累抒发感情,用歌声来为山里寂寞的日子装点色彩而逐步形成的。大巴山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生息在这里的人们靠肩挑背磨,艰难的维系着生存。但是,大巴山人却热情开朗,正直诚实,因此,流传在这一方山水里的山歌,就会在苍桑的感伤中带着豪放粗犷,热情奔放,这其中,尤以巴山背二歌和巴山情歌最为好听。
  早听在四川省巴中市文化局工作的朋友介绍,南江县乐坝镇有一位擅长唱产生并流传于四川东北部米仓山南麓巴中市辖区内的一种山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山背二歌”的农民,他不仅嗓音好,对山歌更是唱得如醉如痴,人称“歌疯子”。
  作为一名热爱这片土地,迷醉这方山水,神往这方风土人情的大巴山人,我禁不住好奇,于近日一个天寒风冻的星期天驱车专程前往。来到乐坝街道,听说我们是来采访唱山歌的老袁的,大家一边热情的为我们指路,一边介绍开了老袁,说他是从南江县一个相当偏僻的山村里搬迁到乐坝街道女儿家居住的,刚来那阵子,老袁成天在街上扯着嗓子唱山歌,晨起散步唱,干活唱,就连与人打招呼也亮着嗓子唱,大家以为这老头是个疯子,纷纷前去找老袁的女儿一探究竟。没曾想小袁笑笑作答,咱家老汉儿可不疯,心头比谁都亮堂,他只不过有唱歌这个爱好罢了,我们从小便是听着他的山歌走过来的,习惯了。于是久了,大家也都习惯了!
  这话直至见到老袁时才从他那里得到佐证,其时他正在街后小山上的一座小庙——白云庵内教街坊中老年人唱山歌。听说我们来了,他一路小跑着走下山来,年近六十的人了,不喘粗提气,蓄着小黑胡子的脸上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比四十岁的壮汉不差。看来许是经常唱歌,增强了肺活量,身体锻炼得棒的缘故吧。
  果然是歌疯子,见面后,老袁乐呵呵地径直为我们唱上了一曲迎客的山歌:
  早晨喜鹊喳喳叫/就知家有贵人到//客不嫌我路程远呃/我求友情比天高//
  畅快的歌声,热情的笑脸,谁还能怀疑这份感情的朴实与真挚?!谈及自己的过去,在上山的路上,老袁一脸真挚地为我们直言讲述着,自己从小生活在大巴山偏远的农村,由于家里穷,他从小就在南江县城靠背运货物为生,而自己的父亲是旧社会的老高中生,读了许多书,从小就教他唱山歌。你想想,淌着汗背着货,在笔陡的羊肠山道上艰难前行,累了,将背篓底向打杵子上一放,两腿叉开朝地面一蹬,胸中压抑的气流喷薄而出,那份张心弛肺的畅然,那份入心彻骨的舒心,吼一曲山歌,至低能背着两百斤的货多跑十里山路呢!于是就这样,我们背二哥就养成了天天山歌不离口的爱好,如今虽然早不当背二哥了,但唱山歌这爱好却越发浓烈了,一天不唱,心理憋得慌!
  谈及别人称他疯子的事,老袁呵呵一笑说:“其实只要心头高兴,随他们咋喊都行!疯,恰说明我对山歌爱得执着,就像对我家那口子一样,一辈子不离不弃,值!”
  老袁的嗓子好,调子高、音域广,音色好,听起来让人舒服。也正是凭着这份特长,老袁一直唱着,后来不当背二哥了,他还一直唱着,甚至举家搬迁到女儿这边后,住在小镇里当起了街道居民,但他仍然喜欢唱。而他这一唱不打紧,镇里的老头老太从开始不理解,到眼热心动,后来竟扯着老袁当上了师傅,让他教起了唱山歌。老袁便顺势组织起了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队,目前该队有成员三十多人,年龄最大的有七十多岁,最小的仅二十多岁。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民间音乐“巴山背二歌”项目),在当地党委、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他在宣传队的基础上于乐坝成立了“巴山背二歌”传习所,切实履行传承人的职责。可不,随老袁步行十余分钟后,白云庵里十多个老头老太正在演练山歌,大家你一嗓子我一嗓子的互相切磋着,或秧歌、或情歌、或祝酒歌、或赶山歌,品类繁多,不一而足。别看都是些中老年人,可一亮开嗓子,那声音或玲珑婉转如莺鸟啼鸣,或高亢嘹亮似奔马嘶咽,歌起处似流水缠缠绕绕,骤停骤息,或似山间飞瀑哄鸣倾泻,击潭溅石,余韵袅袅,或若云中鹤鸣鹰啸,奔放旷辽,或入云间融汇弥散,洒雾洗云,清音颤颤,澈心入肺;歌间形态万千,或眉目传情宛似娇女嗔羞,或捏指牵手恋若少男含蓄,移形移态,倾情投入,直让人感觉山歌之妙,之灵,之亲,之近,纵使人间疑似仙境,即然凡音亦恍然天籁。
  而这歌声中,尤以老袁的歌声最为动听,高亢恰似飘荡在绵绵群峰间的云丝,从一个山头不急不慢气定若闲地攀上另一个山头,又从另一山头步履骄健镇定自如地翻上另一更高山尖,又如一只苍鹰啼啸着直冲云端,在氤氲云气中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扑楞着翅膀,再渐渐地飘坠而下,然就在即将落地的一刹那,又猛地昂首折身,直刺宵汉……听者的心就在这气流的起承转合间一次又一次的在嗓子眼上开合敞堵,迂回叠荡。细听,觉其音虽嘹亮但不嘶哑,苍桑却不失圆润,细看,其形或托掌迎天,或屈指对地,眼随指动,嘴随气合,开或吞天地万象,闭则鼻音绵绵,胸如钟罄,或俯首顾地纳天地万千气息入胸,然后在胸腔内任其所用,唯歌独享。其形其态,或痴或狂,似癫若疯,活脱脱一歌之疯子。然细细品味其疯癫之状,你又感觉其出类拔萃,超然不凡,与众不同。而留给我的,只有听之,品之,感之,记之。
  听当地文化部门的同志介绍,老袁唱“巴山背二歌”已很有些名气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演唱的“巴山背二歌”就曾被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录播;近几年他参加南江县山歌大赛,多次荣获一等奖;2007年12月他参加陕西西安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演唱的“巴山背二歌”获独唱及对唱组优秀演唱奖;去年12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到南江拍摄,邀请他在节目中演唱了“巴山背二歌”,老袁又在央视上露脸火了一把!
  太阳落坡四山黄呃,叫我婆娘下厨房;马桑块子杠炭火,煮了醪糟又炖羊汤哦;只要客人不嫌穷咧,粗茶淡饭情也浓……
  带着老袁脸上这份大巴山人特有的热情和质朴,铭刻着祖先印迹的巴山山歌也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令我终身神往和回味!!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