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古镇柳江

时间:2010-04-28 来源:人民权力报 作者:孙信志
  

  常年待在平原城市,到处只见拥挤的人群和长龙似的车流,便有了对高山的想念,对树荫葱茏的想念。偶尔发现一个山水错落有致、古宅古树古街并排着的谧静小镇,都会让人惊喜。洪雅的柳江古镇就这样走入了我的视线。
  车过平坦的丹棱县,就开始了山区的蜿蜒。从洪雅县城朝西南走35公里,便来到了古镇柳江。据介绍,柳江古镇,古为“明月镇”,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清代中期,因柳、姜两姓族人,合资修建了一条石板长街而更名为“柳姜场”, 1780年建乡定名为柳江场,1988年撤乡建镇为柳江镇。古镇地形状若一条游动的鲤鱼,四周青山环抱,青衣江的两条支流杨村河和花溪河穿镇而过,将群山环抱的河谷盆地分割为了几块肥沃的田坝,构成了一幅山明水秀、层次分明的自然盆景。
  傍水而建的古镇上,桢楠、巨榕等四季郁郁葱葱,将一座座民居、吊脚楼揽入怀中。河两岸是雅石铺成的石板路,直伸前方。环拥古镇的杨村河与花溪河水娟秀清澈,临江的吊脚楼下,或是洗衣的村姑,或是成群嬉戏的鸭鹅。栖息于古树上的白鹭时而翻飞,时而临水而立,在河面上留下优雅的身影。
  这些临河而建的吊脚楼,卵石垒砌而成的屋基,粗木支撑着楼面,一块块长满青苔的青灰色石头和一根根漆色斑驳的木柱,隐藏了许多沧桑、动人的故事……
  沿着河床中间呈八卦曲线排列的石墩过河,当地人健步入飞,而我起初还是小心翼翼的。每个石墩约半个平方米,相隔约40厘米,稳扎在水底,水流从规则的石墩之间穿过,流下舒缓的河床,像一个个微型的小水坝,整齐划一地奔流,尽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但简洁明快的线条不改花溪河清秀本色。人踩着石墩过河,迂回行走在曲线上,正应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教义,也应了人生经历的起伏曲折。站在河心远望,以石墩为界,一面是满池静雅、山色清幽、水天相接,一面是水流湍急、奔流不息。
  夜色降临之后,我静心漫步于古镇,两岸灯火在河面上婉约动人,古镇静谧得只剩下河水冲击石墩的声音了。
  河水绕着古镇流过,当地政府还在街道上人工开凿了一条水渠出来,让街道自然而然地湿漉漉起来。水给了古镇灵气、生机,甚至是可以远游的通道。望着水的来与去,小镇的百年故事,兴衰荣辱,都在这两条河里了。
  在柳江,民间流传着“曾家的房子,张家的丫头子,杨家的顶子,何家的谷子”的说法,其含义为曾家的房子很气派,张家的丫头漂亮,杨家的官做得大,何家的粮食多。如今这几个家族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消散,只有河边的曾家大院留了下来。曾家大院始建于1927年,竣工于1937年。其建筑格局以“寿”字摆布,三院三戏台巧妙布局,在全国建筑领域十分罕见;建筑风格独特,中西合璧,青瓦粉墙,飞檐翘角,镂空的木刻雕窗,古朴的斗拱戏台上诉说着千年沧桑;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多少次粉墨登场。临河楼廊曲回迂转,走累了,你可以倚栏而坐,或听音乐、或读书、或冥想,皆可进入佳境。
  远离喧嚣,追求静谧和自然之味,是久居城市之人的向往。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思考,来一次心灵的放松,犹如古镇柳江吊脚楼那长满青苔的青灰色石头和漆色斑驳的木柱,人生也许更会厚重一些,更有力度一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