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史哲艺欣赏 > 文学艺术 >

平羌小三峡

时间:2010-07-24 来源:人民权力报 作者:王俊成 孙信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的这首千古绝唱《峨眉山月歌》中,那山、那水、那秋月,还有那淡淡的离愁和浓浓的依恋,激发了人们对诗中美景的浓厚兴趣。
  今年盛夏,我们从乐山市中区关庙乡三峡村的一个小渡口,乘坐一艘简易机动船,逆水而上,探寻梦中的平羌小三峡。
  小船入水即进入平羌峡。这里江面宽阔,水似乎停止了流动,水面平静如镜,因此当地人现在也把平羌峡叫镜湖峡。江面如湖面,湖面如镜面,平羌峡因此有了平静之美。一路前行,两岸青山,接岭连峰,竹木葱笼,倒映水中。船经过处,不时惊起一群白鹭。两岸密林处冒出几栋农舍,炊烟在半山升腾。河边滩地上,野草茂盛,几只水牛在悠闲地吃草。不远处,有鱼儿从水中跃出,旋即钻入水里。江中,一叶扁舟来回划动,一对夫妻在忙着打渔,男的划船,女的撒网。好一幅质朴雅致的乡野风情画!难道这是传说中的桃花源意境?
  船驶了两公里,忽见左岸一座山峰突兀,如泰山压顶般高出江面约200多米。同船的人指着这山顶问:“看,那里像什么?”我们细看,发现接近山顶的一处断崖,光溜溜的寸草不生,呈竖立的椭圆形。“像个人头吧。”船工告诉我们,那是一个佛像头部的雏形。相传在凌云山修建大佛的是徒弟,在此修建大佛的是师傅。当师傅刚凿出大佛头部,对面山崖上传来雷霆般的公鸡打鸣声,他一看对岸,只见两块大石如一只公鸡昂首瞪眼,心想怕是触怒了山神,遂将凿子丢进江中,放弃了在此修建大佛。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此处营造大佛,是为在凌云山修建乐山大佛进行技术准备和经验积累。因此,平羌大佛可以说是乐山大佛的草稿或蓝本。
  放眼向右岸望去,与平羌江大佛山隔江相望的“石鸡公”仍在,那是两块斜耸的薄薄岩石。你要发挥想象力,才体会得“石鸡公”的存在。
  再往前行,船便进入背峨峡。此峡江面略窄一些,但江水依旧平静。两岸高低错落、千姿百态的青峰倒映在水里,有的如蛟龙潜行江畔饮水,有的如临江的美人顾影梳妆。
  正当我们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之中时,船中有人忽然大叫一声:“快看,那大岩石多像棺材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只见右岸一口长达30余米的巨型棺材,顺江搁在岸边。这口大自然雕琢的石棺,简直就是放大了的棺材。 
  平羌小三峡绵延十几公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再前行到犁头峡。这是我们此行的最大遗憾。
  平羌小三峡没有长江三峡的粗犷、豪放、秀丽,但它的清秀、文静、鹭翔鱼跃的如画景观,仍让人过目不忘。难怪公元725年,李白从家乡彰明(今江油)出发,一路风尘仆仆、日夜兼程,却要在这里流连数日。
  几年前,围绕着《峨眉山月歌》到底在哪儿创作?在乐山还是峨眉?“清溪”是在市中区、犍为还是夹江?平羌江是哪条河?乐山的文化人有过一段时间的文笔之争。但不论怎么样,李白以一首《峨眉山月歌》,把古嘉州一个美丽的夜景永远定格,成为峨眉山和乐山风景最经典、最生动、最有影响的广告语。
  李白走了,那江水中碎银般的月影,便成了乡愁,成了寄托。
  游人走了,留下了对乐山山水的一个美好记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