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仅仅停留了55年,他用其中的30年书写了600多万字的著述,这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 即使在他已经离开我们75年之后,我们仍需不断地叩问:对我们、对中华民族,对20世纪以来和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心灵史,对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和民族发展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 他,就是鲁迅——永远的民族魂! “他的一身,就是大众的一体,喜怒哀乐,无不相通”——没有哪一个大师经典,像鲁迅的文学那样贴近现当代中国读者 两天前,上海鲁迅纪念馆发布了在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南京六城市就 “鲁迅先生在当代的社会认知度和评价”展开的社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受访者中,将近97%“知道鲁迅”,80%以上的人读过鲁迅的书或通过其他形式知道鲁迅和他的作品。 中国近现代特别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可谓名家迭出,产生了许多文化巨人和文学大师。鲁迅之所以独领风骚,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认为,鲁迅著作的经典性具有古人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特点:因为融入我们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太深,不知不觉就受其影响。“没有哪一个大师经典,像鲁迅的文学那样贴近现当代中国读者。”他的笔下,几乎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及他们的生存,他们的困境,他们的爱憎,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不幸与不争。阿Q、祥林嫂、孔乙己这些活在人们身边的人,都成了鲁迅笔下鲜活生动、艺术魅力持久的人物形象,从书斋到市井,口口相传,家喻户晓。 “‘鲁迅先生’四个字不但表明中国读者对他的敬爱,更表明中国读者对他的亲近和熟悉。这四个字的情感与认知的分量,只有鲁迅才当得起。” “不敢说是诗史,但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鲁迅用他独特、灵动、活泼的形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 鲁迅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他17岁时,戊戌变法;30岁,辛亥革命;38岁,五四运动;40岁,中国共产党诞生;50岁,九一八事变……他历经并见证了这一时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也以自己对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融入了这个时代。 从对百日维新的失望,对实业救国何以此路不通的考量,到弃医从文以唤醒民众为己任的抉择,是一代知识分子对救国救民之路的探求。 从《药》中革命者的人血馒头到《阿Q正传》的“不准革命”,是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深刻思考。 从《狂人日记》到“左翼”文学,是对反帝反封建、“启蒙+救亡”二重奏主题的激昂呼号。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赵京华说,鲁迅用他独特、灵动、活泼的创作形式,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 鲁迅谈及自己的杂文,“不敢说是诗史”,但“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到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及九一八事变,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通过鲁迅笔下的军阀政客、遗老遗少、绅士清客、“革命小贩”、“第三种人”、“洋场恶少”、“叭儿狗”、“落水狗”、“假洋鬼子”等跃然纸上;对章太炎、李大钊、瞿秋白、柔石、殷夫、刘和珍等革命先驱、先烈的感人描绘,深入人心。 因之,斯诺把鲁迅比作“法国革命时的伏尔泰”和“苏俄的高尔基”。他为我们书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的“百科全书”。 “人立而后凡事举”——鲁迅一生的努力,就是以文学为武器启悟中国人学会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敦促中国人从“瞒和骗”的大泽中猛醒,实现“人的精神”的真正解放 一生致力于鲁迅研究的社科院研究员张梦阳认为:“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最显著的特点,正在于他对中国的社会心理,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特别是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心理,具有极其深刻、透辟的分析和批判。可以说,敦促中国人从‘瞒和骗’的大泽中猛醒,实现精神的真正解放,是鲁迅终生奋斗的目标!” 1918年,“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见之于公众,带来的就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把四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大声疾呼“救救孩子!”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仅批判别人,而且反省自己也是“吃人”者中的一员。日本鲁迅学家伊藤虎丸先生曾说:《狂人日记》是从“真的人”的立场出发,“去寻求民族灵魂根柢上的全面觉醒。” “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还要“慢慢地摸出解剖刀来,反而刺进解剖者的心脏”。从没有哪个作家或思想家,像鲁迅这样如此执著、如此严厉、如此精辟地揭示过中国人的精神弱点,同时也直面和解剖自己的内心。张梦阳说,这种精神的启蒙,至今仍对我们有着最深切的昭示。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越是在一个躁动、变革的时代,越需要一个沉静倔强的灵魂 今天我们还需要鲁迅吗?这种疑问近年来似乎不断被提及。教科书中鲁迅文章的每次变化都多多少少引来热议或论争。 “也许我们更加需要了。”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李林荣教授深有感触:我们目前仍处在大变革、大转折和谋求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使命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都远没有完成,而理想与信仰的缺失,正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这和当年鲁迅所面临的精神困惑、文化挑战有很多相似之处。鲁迅的精神品格极具魅力的一点,就是直面矛盾,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自觉担当起推动时代进程的责任和使命,勇敢向前。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对国家、对民族深厚使命感和赤子情怀,“踏了铁蒺藜向前进”的勇气,“从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路来”的开拓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格,锲而不舍的顽强“韧性”,激励、影响了一代代人,也成为鲁迅最令人景仰的精神天空。 “鲁迅不但属于历史的,而且也是属于现在的,更是属于未来的。”如叶圣陶先生当年所说的那样,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 这就是鲁迅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