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一睹古镇风采的向往,从乐山市驱车驶入犍为县境,过大桥折而西行,柏油路面了无纤尘,沿途绿树蓊郁、翠竹如海,空气澄鲜得如同吮吸母亲奶汁般清爽甜美。进入罗城镇依然是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座座现代楼房,未免有点扫兴。经居民指点,古时的旧街深藏在镇中心,名曰“船形街”。它像包饺子做月饼一样,面皮里面包藏着莲子般鲜灵、芝麻样滋润、花生米脆酥的馅子,虽沿袭古旧传统依然活色生香。 “船形街”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长209米,宽9.5米,形似一条木船,又像织布的梭子。梭形的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木房是船舷,当中的戏楼是船舱,东端的“灵官庙”似尾蓬,两端的天柱是篙杆,过街楼是桨舵。船形街的左侧倚傍着的是高巍巍、莽苍苍的铁山。它奇特的造形更在于“山顶一只船”。古镇建成近400年,穿斗木结构的街房完好无损。它不是被文管部门保存着仅供游客参观的古文物,而是住居着稠密人家的繁华街市,极具实用理性。它又名“凉亭街”,街道两侧皆为粗壮木柱支撑的长廊,冬遮雨雪,夏挡烈日,誉为“晴雨市场”。数百年来无论冬夏,任凭风雨侵袭依然熙来攘往,各式小摊,土产百货,茶肆餐馆,应有尽有。除街面上有成群结伙的游人,最为密集的是当镇居民坐着上几百把竹椅,围着一张张方桌打牌下棋,闲话聊天,无不喜笑颜开,悠然自得。 罗城是闻名的“旱码头”,与犍为县境内的水码头“清溪镇”珠联璧合,相映成趣。“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缺水是罗城的弱项。一位名叫许忠清的老人告诉我:“这儿饮水8元钱一桶,是人工从水井中挑来的。”过去小镇举办过很多“求天下雨”的祈祷仪式,家家户户摆设香蜡纸烛,虔诚祭拜。天真而又可怜的孩童们手持小黄旗,用唱歌般的声调祈祷:“天老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 传说罗城修建船形街时,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秀才吟诗祝颂:“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要得不缺水,罗城修成舟。”修建成船形街实也是罗城文化精英和能工巧匠对水文化的殷切愿景。 罗城奇特高妙的造形深受海内外建筑师的青睐。早在1983年广交会上,西南建筑设计院展出了空中俯拍的罗城船形街图片,立刻引起了澳大利亚、日本、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度关注,联合在澳大利亚洛克市投资建造了以罗城船形街为母体的 “中国城”。 近四百年前罗城建筑师的美好愿景,终于漂洋过海在澳大利亚首府附近靠岸停泊,而且落地生根。由穷乡僻壤进入了大洋那边的大都市,成为了名享环球的大洋彼岸“中国城”。 心有灵犀一点通,住居人口近万的罗城镇,无论新修的楼房如何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然而当地人和外来游客真心喜爱、流连忘返的还是古风遗存的船形街。情深意长地品味她宁静安详的古色古香和那山上一只船、云中一把梭的奇特美丽的想象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