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面粉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街上扭……”关于春节的记忆,不仅留存在一首首期盼过年的童谣中,而且还在一些老照片中也保留着传统风俗的痕迹。日前,成都收藏爱好者杨永康向记者展示了他收集的一些四川人过春节的老照片。如今,百姓生活水平节节高,文化娱乐丰富多彩,但那一张张略略泛黄的黑白影像,勾勒出上世纪50-70年代四川人的春节生活,见证着那些我们曾经的岁月。 吃年饭,猪脑壳是必备品 在杨永康收藏的老照片中,有关春节的老照片不下百张。 “过年穿新衣,是自古的传统习俗。”四川省红色记忆博览园总策划魏明生副编审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和全国各地一样,提倡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可是,最会苦中求乐的四川人,在勤俭节约的同时,仍然喜欢在穿着打扮上体现时尚。 其中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位身着列宁装的女教师。“现在年轻人很难想象,在当时,穿着打扮怎样,是思想进步与否的标志。”魏明生说,当时穿西装和旗袍被视为复古或资产阶级情调,取而代之的是中山装。后来,在中山装的基础上,经过改进的 “人民装”,“青年装”、“学生装”应运而生,成为四川人过年时的新衣。而女士们过年过节,穿上从当时苏联学来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更成为一种“革命时尚”。为了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色彩鲜艳的布拉吉也是女性在春节时喜爱穿的服饰。 但是,没过多久,在“反修防修”的声浪之中,即使到了春节,也没有人再穿布拉吉了。魏明生告诉记者,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棉花都要凭票供应。为了节约用布,即使过春节添一两件服装,也要尽可能节约。四川人以“耐磨耐脏”为布料选择原则,无论城市农村,不分季节,不分男女,灰、黑、蓝成了流行色。 “大人望种田,小儿望过年。”这是农村流传已久的俗语。因为每逢春节,孩子们不仅可以穿新衣,而且有平时吃不到的好吃的食品。 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匮乏,春节餐桌是否丰富,就要看有没有猪脑壳了。魏明生说,成都盐市口的中心菜市场曾经是当年家庭主妇的“圣殿”,因为那里供应的副食品种类比别的地方丰富,还经常卖不要票证的活鸭子、猪头猪肺。这时,每家每户的小孩子就成了家里排班站队的生力军。 逛灯会,扶老携幼好热闹 1962年春节,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成都灯会在青羊宫恢复,会期一个月。“逛灯会,成了当时人们春节最快乐的一件事。”魏明生回忆,灯会期间,各种彩灯竞相展示,令人眼花缭乱。吊灯、挂灯、走马灯、鲤鱼灯、荷花灯、壁灯、鳌山灯、大花篮等等,制作精美,大多采用人们所熟悉的川剧剧目、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市政建设、工业成就等等,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不仅反映了成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主要建设成就,也展示了成都民间彩扎技艺和书法绘画等高超的传统艺术。 那时候,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去观灯。因为在灯会中不光是看灯,还有很多民间曲艺、杂技、杂耍表演,各种地方风味小吃,做糖人的担子,卖风车的草把子,应有尽有。魏明生告诉记者,逛灯会成了家喻户晓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每届灯会游人由几十万人发展到百万人次以上,与南宋诗人陆游描写的“突兀球场锦绣峰,游人仕女拥千重;鼓吹连天沸午门,灯山万炬动黄昏”盛况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1964年春节,第三届成都灯会恰逢农历甲辰年,生肖属龙。这年的灯会以龙为主题,展现了中国独特的龙文化。 成都灯会曾因 “文革”而中断,到1974年才重新恢复。1977年,成都灯会最为鼎盛,有超过200万人在观灯的同时,庆祝“四人帮”的倒台。 除了逛灯会,赶场、看戏、游园或者挨门串户拜年,也是四川人最大的乐子。 看演出,各地汇演受欢迎 “那时,各地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演出,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更是丰富多彩。爆竹声、踩高跷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魏明生举例,1959年春节前,在成都市人民公园举行的四川省群众文艺创作汇演,盛况空前;1964年春节,四川省举办民间音乐舞蹈会演;1965年春节前,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归来的四川省代表团,从1月20日至24日在四川剧场汇报汇出,受到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等。 在杨永康收藏的老照片里,有一张是1978年春节前夕,成都市科学大会召开,西城区小学生为大会代表表演文艺节目。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节目相当受欢迎,观众可谓里三层外三层。还有一张记录的是1979年春节前夕,成都市西城区青少年学生表演文艺节目,照片上,背景虽然简陋,但掩饰不住孩子们过年的喜悦之情。 杨永康还向记者展示了一张1978年春节、川剧演员重新登上舞台的照片。他说,那是川剧在沉寂多年之后,重新回到群众中间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