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如此难办,为何还办?”
时间:2012-07-10 来源:四川日报

    一方面是传统纯文学期刊处境艰难,另一方面,一茬茬新锐作家主编的文艺杂志却直面市场,竞相问世——
  7月8日,西南书城青年文学区,最新一期的文学杂志《最小说》被放在很显眼的位置,一旁,青年作家笛安主编的《文艺风赏》、张悦然主编的《鲤》等杂志也有销售。据了解,最近几年,由一批新锐青年作家主编的文学杂志,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读者追捧。
  □本报记者 吴晓铃
  [市场] 几家欢喜几家愁
    “如果你要看青年文学杂志,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卖得最好了,应该品质不错!”书城销售人员一边整理书架,一边熟练向记者推荐。这本由川籍作家郭敬明在2006年创办的杂志,在2010年评选的中国十大文学刊物活动中以最高票名列榜首,超过了文学名刊《收获》。
    “有人问我为什么创办《最小说》,其实我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一开始就为销量而来!”郭敬明说,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年轻人,不断投稿,不断被退稿,最终才走到今天。“如果我能够给现在的年轻人在创作的起步阶段一些帮助,就很满足了。”
    当年在新概念作文比赛中发掘出郭敬明的《萌芽》主编赵长天曾说,“我搞不明白郭敬明的书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看,但我理解《最小说》为什么卖得这么好——因为这属于文化消费,是一种消遣。”据《最小说》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透露,《最小说》销量从最初的十几万册到现在,每月刊的销量已经超过了50万册。
    由《最小说》捧红的作者笛安,她创办的纯文学杂志《文艺风赏》每期销量也已有25万册。笛安说,《文艺风赏》2010年12月28日正式创刊的时候,就确定了年龄层18岁至二十几岁的阅读年龄层,并且始终坚持把杂志办成“文艺青年集结号”的宗旨。因此一年多以来,杂志的稿件不论题材,只要足够优秀就竭力推荐,“结果很幸运,我们从创刊到现在一直盈利。”
    然而市场永远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少青春文学杂志却因为各种原因,在创办后不久便尴尬退出舞台。安妮宝贝的纯文艺读物《大方》曾经以“扎实、笃定、诚挚、深入”的气质在文艺圈颇有口碑。但在出版两期之后,就宣布停刊。四川女作家饶雪漫先后推出的《17@SEV-ENTEEN》、《漫女孩》等杂志,也因为销量欠佳无奈停刊。她在接受采访时语气无奈,“不知道为什么,杂志就是销不动,做一期得亏好几万元,只好停掉。”
  [特色] 80后作家自有“风赏”
    抛开这些青春文学杂志的销量,单就它们的定位和品位,很值得让人刮目相看。仅仅出版了两期的《大方》,给人的感觉相当文艺。成都36岁的读者贺铮告诉记者,《大方》对引荐外国文学非常重视,第一期曾独家翻译全文刊载日本杂志《思考者》前总编辑对村上春树的深度专访,让他找到了一种“静下来、慢慢阅读的美好感觉”。笛安的《文艺风赏》,定位为一本给年轻人看的纯文学刊物。这个29岁的女孩至今仍记得当年她写的主编手记,“有人说,今天的年轻人写不出真正的文学,我们不信;有人说,当下中国城市里没有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神诉求,我们不信;有人说,我们这功利、急躁、务实的一代不可能延续文学那柔弱、抒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魂魄,我们还是不信……”一年多来,笛安不仅终审的时候每一篇稿件全部细读,还设计了好几个独特的栏目。为了杂志的品质,笛安还常常亲自担任作者,在关于文艺圈的话题时采访过蔡康永,父亲节的时候策划专题,居然直接采访了她的父亲李锐。
    在诸多青春文学杂志中,张悦然的《鲤》个性相当鲜明,一如她在文学上的早慧。在已经出版的多期《鲤》中,她设计了 “孤独”、“嫉妒”、“谎言”、“暧昧”、“逃避”等不同的主题,并在后来渐渐转向具有更广泛社会共鸣的话题。比如讨论都市人对于时间态度的 “来不及”等。在《鲤·变老》中,张悦然设计了诸多的问题: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希望以怎样的姿态老去?他们如何面对偶像或父母的衰老,是否畏惧衰老?这期既有以“变老”为主题的小说,也有张悦然与虹影的对话,以及作家孙甘露与导演程亮的对谈。既保证了杂志的可读性,又凸显出与普通青春杂志不一般的深刻。
    笛安说,她始终相信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轻狂,因此愿意开垦出来一块好地方,让同一时代的年轻人进来种植下他们的悲喜和奢望,遗憾和迷茫。
  [声音] 文学品位很关键
    当纯文学遭遇残酷的市场,是否只能放弃对品质的坚守?名气越大的作家创办的杂志越有市场,是否意味着杂志的热销只是粉丝对明星作家的狂热?对此,著名出版人黎波不以为然,“作者与读者本来就可以形容为明星与粉丝的关系,传统的严肃文学也是如此。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都有一大群读者追捧,出版社只是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方式,放大了作家的明星效应,商业化运作并不意味着文学品位低下,否则再怎么包装也得不到读者青睐。”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应该鼓励青年作家们的良苦用心,毕竟他们正努力在竞争中托起一代人的文学理想,而让买书成为一种时尚,总归不是一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