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比赛收到88万多篇应征作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19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通过微博这个平台,聚集形成了种种发展、变化的能量,从而不断改变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发现‘微’文化”系列报道,较为全面地梳理“微世界”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聚焦“微”能量,探讨规范“微”秩序的种种可能。敬请垂注。 ——编者□庞峰伟 本报记者 常雄飞 2012年7月,第三届微小说大赛启动,截至7月30日晚官方网页已显示收到参赛作品88万多篇,令人惊叹。 包含了微小说、微诗歌等在内的“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从目前“微文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它虽然打破了文学高高在上的门槛,却并未对传统文学构成大的冲击。 兴起——关注越大质疑越多 2011年的第二届微小说大赛算是“微文学”第一次全面兴起。当时不仅有草根作者的参与,不少名人也陆续加入,六六、高晓松、方文山都尝试着写微小说。“闭关”10余年的武侠小说家温瑞安重出江湖,他形容这种写法就像打“咏春拳”,辗转腾挪,比起长拳来更加精悍。 闻华舰被誉为“中国微小说第一人”,其代表作《围脖时期的爱情》是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微小说。闻华舰告诉记者:“微小说,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小说拷贝到微博上分段发表,而是要在140字的限制里,写出张力和完整的情节来。”他认为,微小说要具备小说的基本要素,“还要有沉淀和思考”。 “微文学”,是否有创造新时代文学经典的可能?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认为,微写作大大降低了公共意义,表现出强烈的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倾向;文学界有人担忧,微写作成了“被文学”,中国文学会不会被矮化、零散化? 现状——集体面市冷暖自知 “微文学”网上火了,出版社索性将热门微博集结成书。2011年以来,除《大头条》、《爸爸爱喜禾》之外,还有《微博改变一切》、《发财说史》等书集结出版。还出现了美食家蔡澜的《蔡澜微博妙答》,余华的数字图书《余华@》等。 不过,微博书面对市场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业内人士说:“相对于 《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来说,博客、微博在传统出版业中的处境更加尴尬,至少前者是一个完整的作品,而后者的碎片化性质让它和传统出版物的距离更远。”对此《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认为,“因为微博上的文学创作只是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 “微文学”由于短小精悍、发表快速、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众多追随者。有媒体阐述了“微文学”短短几年繁盛的原因:是应“碎片化”的时代特征而生。有人说,在都市喧嚣之中连贯阅读方式正在消解,“微小说”、“短信小说”、“手机报”等新形式应时而生,兼有文学和媒体、社交等多种功能,走红网络也顺理成章。 前景——关键在于文学的本质 上海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协会员葛红兵曾表示:“新媒体传播力越来越强,比如手机短信、微博等,文学的未来将更加紧密地和这些新媒体结合在一起。” 对于“微文学”的未来,在《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梁平看来,长诗不一定好,短的也不一定不好。关键是要有文学的本质东西在里面。“为小而小,为微而微,没有意义。现在创作时形式已经退而其次,真正需要关心的是本质的东西。现在谈‘微文学’的前景还为时尚早。有这么一个平台是好事情。‘微文学’绝对不可能对传统文学产生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