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故乡的自行车
时间:2013-05-06 来源:中国作家网

  解放以前,偌大的新丰镇,拥有的自行车寥若晨星。世代种田的农民是一辆也没有的。

  解放以后,新丰镇的自行车的拥有量慢慢多起来了。

  新丰镇人喜爱自行车的程度,就像对待他的爱妻一样,就像疼爱他的亲儿亲女一样。你看,有的人买了一辆新自行车,不是给车子头上的车铃上扎一朵鲜艳的塑料花,就是给车后的瓦圈上的红色指示灯上扎一块新手帕,以便引起别人对这辆自行车的关注;有的把自己的心爱的自行车,两天一拍土,三天一打蜡(上光蜡)车子乌黑锃亮,骑了一年还连新的一样。还有的人给心爱的自行车的大粱上用塑料纸条紧紧地包扎。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虽然国家的公共交通设施有,但是中国人多,公交车少,道路不平,等半晌才来一辆,要想挤上去,难于上青天。那时乡村没有硬化的水泥路,道路凹凸不平。就是在新丰镇这块平原上,农民戏谑当时的公路是“晴天能卧驴,雨天能养鱼。”再加上当时农村生活水平低,农村人收入少,农村人在外出行最理想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有的人从新丰镇到西安办事,都不坐火车,不乘汽车,骑上自行车就行了。一是为了省钱,二是图个方便。因此,能有一辆自行车就是当时农村人的奢望了。

  那时人们都喜爱名牌自行车。当时流传有民谣:“永久结实飞鸽利,不骑白山不着气。”这“永久”“飞鸽”“白山”都是市场上流行的名牌自行车。你看那:当谁家取媳妇时,不坐大花轿,十几辆新崭崭黑光光的飞鸽牌自行车嗖嗖嗖而过,车轮飞转,鞭炮齐鸣,霎那间把花媳妇接回洞房了;到新丰镇赶集去,那位仁兄骑着车子,车子后坐着他老婆,车前坐着小儿子,自己边骑边吼秦腔:“为王的坐椅子瘠背朝后——”自行车嗖嗖嗖而过,车轮飞转,显得扬扬得意;就是农村干部下乡,也是骑着自行车的。有民谣曰:“县上领导帆布篷(吉普车),公社领导东方红(拖拉机),大队干部飞鸽行(自行车)。”自行车在农村交通工具上成了当时的宠物了;新丰镇逢集过会时,街西头,街东头,大街两旁,桥南桥北,商店门前,中小学校园,曲里拐弯处,都堆满了一排排自行车。简直成了自行车的海洋。

  故乡人当时最爱学骑自行车,这学骑自行车的场景不亚于现在人们在驾校学开小车的场景。麦场上,大路边,村头地边,小子娃,女子娃,八九岁的娃娃都骑上车子溜开了。跌了跤,不要紧,再骑上。有一个穷小子买不起自行车,自己还想学,咋办呀?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向有自行车的人家去借,撒谎说自己到街上去打醋,便推上借来的自行车在路旁边学边溜,边溜边骑。摔倒了,裤子上的尘土也不拍打,憨笑着又骑开了;故乡人最爱惜自己的自行车,甚至爱惜达到吝啬的程度。别人看病想借车主的自行车,车主便装模作样,慢腾腾地说:“他姨,我一会儿往街上去。”实际上就不去。一位老嫂子家买了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她接着买了一个太平洋牌床单,把崭新的自行车盖住,放在厢房,吊起,升在半空,生怕别人借。她又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别人要来借车子,顺便把别人用这旧车子支应住。

  那时谁家若有一辆自行车,就是这个家庭富裕的标志之一。当时农村人订婚要彩礼的标准是“飞鸽车子罗马表”,或者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可见自行车已成了当时农村人的宠物了。

  天有不测风云。六一、二年遭了灾,接着又来个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故乡人要想买新自行车的梦想破灭了。在那物质匮乏年代,买自行车要凭购物券。天哪!故乡人上哪里去寻找这张购物券?一个公社只分得几张少得可怜兮兮的几张“券”,公社书记留几张,公社社长留几张,供销社主任留几张,各大队支书留几张,大队贫协主任要几张。其它人望“券”欲穿,你想买辆新自行车,那只能是一场梦幻。我当时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教毕业班,幸好,某供销社主任的孩子分在我班上。我借故家访之机,向供销社领导说明我急需要一辆新自行车。三个月过后,我把一辆崭新的飞鸽牌自行车推到手了。我极度喜悦。喜的是我买到了一辆新自行车,我把事情办成了,有一点自豪感;悦的是我把自行车推回家,走在村道上,别人有一点艳羡感。喜悦之后,白发苍苍的七娘见了我说:“大侄,凭你的面子给我家买一辆新自行车。”我没有办法推辞,只好吞吞吐吐地说:“对呀!”这个“对呀”一直说了四五年,一直到我七娘撒手人寰,始终没有兑现,我内心惭愧难言。

  山不转路转,河不弯水弯。故乡人为买自行车还是想了一些办法。一位小伙子想买一辆新自行车,从渭南市五金公司零售店买了个自行车车头,再从西安市买了两个自行车轮子,又托人从铜川市买来自行车内外胎,几经拼凑,总算自己组装了一辆新自行车;一位姑娘订婚条件很硬,必须要有一辆新飞鸽自行车。买了一辆白山牌自行车还不行,无奈,男方借了一个飞鸽牌车牌子先铆接在白山牌自行车上,结婚这一天,先把媳妇哄过来;还有一位英俊青年急于结婚,女方提出必须要有一辆新飞鸽牌自行车。盼望綦切,男方无奈,只得给一位公社社长家里盖房当木工,房子盖毕,一个工钱都不要,才换来了一张渴望已久的买自行车的“券”。他眼窝里才荡漾出欣慰自得的笑意。人有志,竹有节。镇上一位木匠王很硬气,寻不到买自行车的“券”,自己买来一块好槐木做车梁,车架,买了两个自行车轮子和车带,自己做了一辆木自行车,黑漆一刷,油光闪亮,谁的驴脸也不看,自己骑上自己做的车子上了大街,挺起胸膛,人人夸奖。真乃:艺高人胆大,啥事也不怕。

  如今,太平盛世,政通人和。祖国的许多家庭已进入到“小车时代”。村里的倔老头韩老五,还是骑着他那除过车铃不响车身都响的旧自行车。人们见了韩老五戏谑道:“老五叔,把你10万元存款拿出来买小车。”韩老五指着自己的旧自行车笑着说:”我骑上这车子不收停车费,不污染,挺方便。”周围人哄然笑着。

  现在,我已过了古稀之年,政府为我办理了免费乘车的“西安市老年乘车IC卡”,我出外行走不发愁。但是,我有时回忆起自己青年时骑上自行车匆匆赶往学校的情景,自己骑上自行车带上妻子到新丰镇匆匆赶集的情景,自己骑上自行车如离弦之箭到临潼开会的情景。我有一种酸甜苦辣不同寻常的感觉。

  自行车是故乡人的好帮手,也是我的好助手。这在我的人生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