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今年南京出台招生新政,公办热点小学空额学位将进行摇号。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细则还未出台,但是公办名校择校难形势已显,一心择校的家长纷纷把眼光转向了南京热点民办小学。“我们学校今年扩招2个班,计划招收288人,而目前来登记的学生已有一千多人。今年我们对新生的选择,会增加对家长的面试。”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校长王军告诉记者,学校面试家长有“八大条”,其中包括“不只靠老人管教孩子”、“舍得孩子吃苦”、“没有不良嗜好”等。(5月7日《扬子晚报》)
中小学名校招生时频出怪招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在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今天,择校成了许多家长为孩子未来发展所做的重要努力之一。以前中小学在录取择校生时看重的是孩子的成绩,后来则连家长也拉了进来,不仅仅看学生成绩的好坏,还要看家长的经济实力、文化程度等等。虽然同是要对学生家长进行面试,但比之于其他学校招生时单纯对家长经济实力的要求,该校对学生家长提出“八项要求”无疑更具进步意义。因为学校所提出的这“八项要求”并不是带有利益目的,而是以教育的规律作为依据,着眼于学生隐性的发展潜力。
细读“八项规定”的具体要求,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这是为了更好地招生以及管理;从家长的角度说,原先如果认为有钱有势就能够为孩子获取优质教育资源,那么现在他们也该反省反省了,如若因为自身的素质问题而是孩子不被录取,笔者不知这些孩子家长会作何感想?在当今教育资源并不均衡的情况下,经济实力很大程度决定着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这对于那些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孩子无疑是个门槛。在择校问题不能即刻解决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实现择校问题上教育的公平便首当其冲。退而求其次,既然招生过程中家长的面试无可避免,那么这种面试过程中如果够公平,足以说服众人的话,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教育机会的平等。
从“八项规定”中,还可以看出当前家庭教育的几大缺位:其一,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教育本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事情,而孩子发展早期,家庭教育的作用要远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重要,但如今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基本不但当角色,也不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教育责任的移位将制约着孩子日后的发展。其二:过度溺爱成为家庭教育的通病。当前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四二一”形式的家庭结构使得每一个孩子都成为父母以及老人的掌上明珠。舍不得孩子吃苦、对孩子有求必应成为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最典型的表达方式,而由此带来的问题则主要集中在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上。而当家长们意识到自己溺爱给孩子所带来的危害时,却把自己的责任推给学校,要求学校教育好孩子,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这种“嫁祸”式的教育不仅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因为家长的不负责任而产生更多问题。其三,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现象普遍。为了生计,孩子父母经常会将孩子托付给老人们照顾,这种隔代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更为普遍。“隔代教育”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如果长此以往,孩子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必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成长。
由此可见,该校针对孩子家长的“八项规定”是有备而来的,而规定的背后则是基于当前家庭教育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状下,能有效针对家庭教育问题而对家长进行面试,这种做法,无疑推进了教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