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孩子“自然缺失症”是给教育的警示
时间:2013-05-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近日,由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上海野鸟会主办的“自然缺失症研讨会”在沪举行,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在会上发布了《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报告指出,在受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的倾向,如注意力不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对大自然缺乏好奇心。这次调查主要对象是全国20个省市的小学生、初中生,男女比例接近1:1。(516日《中国青年报》)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愿意走出教室、亲近自然,当教师习惯性的批评部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适应性差时,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这是孩子天生内向和愚钝的表现,还是受了后天教育而做产生的行为?显然,根据这篇调研报告可以看出,孩子的天性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所受的教育中逐渐磨灭的。因而在笔者看来,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当为这些存在“自然缺失症”的孩子道歉。因为,当前家长和学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正不断地制造着大批具有“自然缺失症”倾向的孩子。

教育并非易事,对家长来说,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好的成绩无可非议,但家长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决不能成了其破坏孩子自然性和泯灭孩子天性的借口。当前,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过分的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空间、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占据孩子整个周末和假期时间等等。诸如此种包办式的家庭教育不仅使孩子无比劳累,更使得孩子在这种教育下失去了好奇心以及对大自然的兴趣。孩子由此而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外出走动,更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长此以往,孩子便有了“自然缺失症”的倾向。而当孩子出现“自然缺失症”后,父母们既心疼孩子目前的状况,又不愿给予孩子太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种纠结之下,原本一心为孩子好的心愿不仅没有实现,反而毁了孩子的天真和兴趣,也使家长们自己追悔莫及。

学校教育同样如此,相比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于自身泯灭孩子天性和兴趣的行为却没有太多的自责,因为学校总能拿出更远大的目标来为自身正名。在应试教育热度依然不减的前提下,学校促进孩子成绩提高的做法当然不会收到谴责,但占用孩子的下课时间做练习、削减孩子的体育课用来上“主课”等的行为在中小学里并不鲜见。部分教师不但不会意识到自己占用了孩子亲近自然的时间会对其心理和性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反而会以为自己是在兢兢业业的工作着,是在为孩子的成绩任劳任怨。学校以及部分教师的这种做法从未考虑过孩子的感受,自然也不会对这种不经意间造成孩子“自然缺失症”的行为感到愧疚,但作为教育行为的组织者,允许此类明显违背教育规律行为的存在本身就是学校的失职。

指明了问题,想要改变就变得有路可寻。笔者以为,家长在关注孩子未来发展的同时,首先应当保证孩子当下是健康和快乐的,以牺牲孩子天性作为其未来高学历的教育方式可谓愚蠢;学校方面,继续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扭转应试教育的局面,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是其当务之急。只有家庭和学下双方都下定决心要为孩子的真正成长负责, 再加上社会的监督以及舆论的引导,孩子的“自然性”才能够完好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