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小剧种传承:“内外兼修”中的求索
时间:2013-05-23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张良娟

  蒲剧是小剧种,‘鸡命吃不了鸭食’,希望以后多多关注、扶持我们。”5月21日,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获奖演员座谈会在成都举行,第二次获得梅花奖的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团长景雪变一番感叹,引起大家热议。
  蒲剧、沪剧、藏戏、滇剧、陇剧、锡剧等10个小剧种参加了本届梅花奖东西片的比赛,而且都摘下了梅花,激励了创演热情。不过,由于戏曲整体情况不景气,以及语言、题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小剧种的前景并不乐观。各地的剧团在演出推广、剧目创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座谈会上,大家纷纷介绍各自的经验,为提升小剧种建言献策。
现状:
人才断档,多靠政府补贴
  “沪剧是非常小众的剧种,全国只有三个院团,都集中在上海。”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对景雪变的发言感同身受,她告诉记者,由于语言不通、题材小众化,沪剧在国内的传播和推广举步维艰。沪剧的情况并非特例,滇剧和瓯剧也面临着相似的局面。据云南省滇剧院副院长张勇介绍,云南境内,建制完整的滇剧专业院团只有昆明和玉溪的两家。温州市瓯剧团更是天下第一团,“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相对于剧种的“小众”和传播范围的局限性,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人才断档、排演资金缺乏。根据茅善玉的说法,整个上海沪剧院,从事一线演出的沪剧演员仅有50余人。“《雷雨》中周朴园和鲁妈两个重要角色,甚至需要回聘退休演员。”小剧种商业化程度普遍较低,还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需要政府加以扶持。本届梅花之一、江苏省张家港市艺术中心锡剧演员董红说:“锡剧在当地每年演出200多场,按照每场演出收入1万元的标准,当地政府实施了差额补贴,同时实行“项目创作制”,根据项目计划进行拨款,能够维持基本的运转。
  云南省滇剧院、上海沪剧院情况类似,工资、演出、参赛等方面的支出,均由政府承担。“以前我们是差额拨款,现在是全额拨款。有了资金的支持,我们就可以把沪剧带到更远的地方去。”在茅善玉看来,政府承担起保护、发展、传承的责任,理所应当。
出路:
出戏育人,各显神通
  “戏无大小,我们一视同仁。”对于景雪变的呼吁,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与会表了态。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王超认为,小剧种与各地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地方语言和民俗很好的素材,小剧种是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
  不少小剧种都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比如,蒲剧、锡剧院团配合时事热点,创排了若干现实生活的剧目。“我们的参赛作品《京娘》,就是将几出滇剧折子戏加以整理之后重新创排的大戏。现代题材、民族题材也有涉猎。”张勇说。许多小剧种院团“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旨在将观众带回戏曲剧场:上海沪剧院在中小学开设沪剧兴趣班;云南省滇剧院借助“艺术客厅”项目,以低票价推广滇剧;山西运城市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长期坚持在基层演出,经常连演上百天;张家港市艺术中心在锡剧“村村演”活动中建立考核机制,让观众为演出评分……董红表示:“编排符合观众口味的剧情,原汁原味地呈现传统戏剧的表演精髓,是赢得观众的好办法。”
  一边是开拓舞台空间,一边是不遗余力地培养人才。“2002年,我们成立了蒲剧青年实验演出团,现在已经培养了30多朵‘小梅花’。毕业之后择优留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自己的方法,景雪变颇为自豪。滇剧和沪剧也铆足了劲,张勇和茅善玉都表示,回到昆明和上海之后,立刻展开招生工作,争取在数年时间内完成人才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