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被“劫持”的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13-06-08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吕佼欣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还存在吗?从“五四”以后,它似乎有一种被齐根斩断的感觉。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在的中国文化叫水泥地上长草,断了渊源。的确,今天的社会,各种混乱,各种丑恶,混杂的社会氛围让我们有这样一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被社会现实“劫持”了,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

(一) 文化“断层”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在今天的社会中,它似乎缺失了一种可以继续传承的精神力,缺少了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崇敬感与信仰,有种“断层”的危机。

现在社会的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没有很好地做到“取其精华”。学校的教育,培养的只是应试的人才,是“高分低能”的考试型人才。当然了,我认为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学习得比较好的是“科举制度”,但是在今天它更名为“应试教育”,虽然存在着许许多多为人所诟病的地方,但是用考试来选拔人才,对于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但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称之为“精华”的东西,确实有种弃之不顾的感觉。白先勇说:“我们中国人过去‘破四旧’,几乎从‘五四’以来有系统地把中国传统文化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我们不教山水画、不教中国音乐,也不教昆曲。我们的音乐系基本上是西洋音乐,我们的美术系基本是西画。这样就使得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有了问题,很混乱、很薄弱,这其实是很大的问题,是教育制度上需要重新检讨的。”

这些年我们老是讲国学,什么先秦诸子的文章要读,实际上我们伤就伤在我们可以翻回去读那些文本,但是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的书面表达已经完全不是那一套了。就像我们现在上的《国学经典导读》这门课,以我们现在的思维习惯,以我们的知识素养,我们根本就读不懂国学,或者从心底里我们就没有对国学的崇敬感,学了也跟没学差不多。

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他们失去了“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感”。他们的写作、创作,更多的是为了生存,为了牟利,为了出名,这个时代已经不可能出现像魏晋时代那样的“文人自觉”了。

张承志曾说:“我想作家也好,知识分子也好,他的任务和责任只有一条,就是坚持批判。阿谀奉承、到处去说好话、去搽脂涂粉,这永远不是知识分子和文学的使命。”

无论是对于文学、文化,都要保持着一种崇敬,一种自觉,才能从心里真正去接受它。

(二) 诚信缺失、道德沦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被现实社会消磨殆尽。中国文明的基础,像孔孟之道这些,它对人的道德约束力有多大?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集体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社会。即便我们心中还存有孔孟之道,但是残酷、冷漠的社会让我们不得不“被道德沦丧”。如果看到街边一位老奶奶摔倒了,我们是上前帮助,还是冷眼旁观?大多数人的回答肯定是“我心里是想去帮助的,但是我怕会惹麻烦”。这就是最现实的人性。当大多数人的选择是“沉默”时,你还敢挺身而出吗?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来,食品安全就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近来频频爆出一些新闻,什么“老鼠肉加明矾当成羊肉卖”,“婴幼儿奶粉事件”,“毒大米”,天哪,我们这个社会是怎么了?为了利益完全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问题,为了赚钱难道就可以泯灭人性吗?想想平时我们吃的东西,有哪些是有问题的,真是让人想想都怕。人与人之间,完全就丧失了最根本的“诚信”。

网上每天总会刷新一条又一条的新闻,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眼,一次次刷新道德底线的更低点。我们随处可见的不是说中国这个泱泱大国的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在我们所见的更多是这个社会的阴暗面。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让我们对这个社会越来越失去信心与希望。

张承志在《锵锵三人行》节目中曾说“我只能说在培育我长大的内蒙古草原,社会有着非常严格的道德底线,这个底线是不能突破的。”而我们的社会,道德似乎已经没有底线了,而法律呢,似乎也没有那么“依法办事”,我们总认为“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倾向弱者,这也就造成了法律根本不能做到绝对的公正。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根本的还是我们缺少信仰。

(三) 我们需要信仰

在《论语》中,孔子一方面说“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方面是“不语乱、力、怪、神”,一方面却又是“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中庸》)以至于我们疑惑:孔子到底相信鬼神,还是不相信鬼神?他是仅仅承认鬼神存在就止步不前了,还是真的相信鬼神的保佑和赐福?

对孔子来说,鬼神之事真的不重要吗?绝对不是。恰恰相反,鬼神对孔子来说太重要了,以至于根本无法“置身于外”地去谈论,而应该在虔诚地投向鬼神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去领悟,去体验。鬼——代表的是逝去的祖先,神——代表的是上天的玄妙。可以说,鬼神就是孔子的“信仰”,正因为有信仰,所以孔子才能谨守儒家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万世师表。

窦文涛说:“有宗教感的民族,他们头脑中会有一些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会有一个底线。我们这个民族,虽然儒家立起了一个标准,可是没有宗教感。事实上,我在我身边感受到的那是永恒的实用主义、永恒的机会主义,没有一个最高的律令,所以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我们现在的社会,往往就是少了一份信仰。如若我们心中没有任何的畏惧,没有任何的底线,便可能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这个社会有以丑为美的凤姐、芙蓉姐姐,有不择手段上位的人……虽然从汉武帝到清朝以前的历朝历代风行的都是儒家的那一套准则,但是在今天,它似乎被消磨殆尽了。

六六在《心术》中曾说“这个世上,最重要的就是信、望、爱”。可是今天的人已经没有热血去“信”了,更不要谈“望”与“爱”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早已被“劫持”了,我们存活于断了渊源的中国文化之中。

未来的我们改何去何从,未来的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否再现辉煌,我无从得知。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建立一点儿信仰,找回那失落已久的诚信与道德,找回传统文化赋予我们的精神财富,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不想让他活在一个“吃人”的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