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角落的解释是:指房屋等两墙交接处之一隅。亦泛指类似墙的东西相接处的凹角或方形物件的一角。还有一种解释是:指某一地方,处所。这些解释不容置疑,如今,相对于地球村的说法,我们每个人、每一户、每个单位都是在某一个角落生活与工作、出行及旅游。李娟真性情的写出了阿勒泰的《角落》,受到了全国的关注,我看后,非常羡慕。中国那么大,每个角落有每个角落的不同,每个角落都有不同的历史和艳羡的景色及现实,就看你是否投入真性情去观察生活及记录生活。这也反映一个人是否有心、用心,去除一颗浮躁的心,有一颗记录生活的心。我生活在重情赏义的礼仪之邦——齐鲁大地的淄博,这里人杰地灵,历史上出了那么多大家,如姜太公、齐桓公、管仲、田单、房玄龄、王士祯、蒲松龄等。他们有的通过施政、有的拿起笔杆通过自己过人的智慧,书写了辉煌的历史,令后人敬仰。受齐鲁文化的熏陶,我也喜爱上写作,以一颗平常心来记录生活,写自己生活那个角落的点点滴滴,尽管是一个或几个侧面,可觉得这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有的爱睡懒觉、有的喜欢早起,我就属于后者。早上起来跑跑步,锻炼一下身体,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觉非常爽。去年秋雨后的一个早晨,天气有些凉.记得早起外出锻炼的人们都加上了衣服,早起的鸟儿也一同与人们一起享受着早晨的秋光。我6点钟起床,来到楼下,一群唧唧喳喳的麻雀引起了我的兴趣。它们一个劲地叫着;一会儿飞到树上,一会儿又飞到地上,像是在觅食,又像是在嬉戏。以往这个时间都是喜鹊叫喳喳,可今天这是怎么啦?换成了麻雀。变凉的天气告诉我,可能喜鹊怕凉,它也本能的躲了起来,而麻雀不怕,它们飞着、跳着,在独享早晨的时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树上的小虫,招来了那么的麻雀.这大概是生物链的效应吧。我想,它们一是自己觅食;也可能有老麻雀在教刚出巢的小麻雀在学觅食.至于有多少只,它们飞上飞下的,我一时还数不过来。可在这寂静的早上,一群鸟闯入了社区,那唧唧喳喳的叫声如起床的钟声,叫醒了许多的居民,人们都迎着鸟叫加入了晨练的行列。一个人走来,一群麻雀轰的一声飞起,给行人让出了通道。可行人走过,麻雀又飞回原地,继续在尽兴的觅食。一日之计在于晨,这麻雀可能是抓住早晨宝贵的时光,以满足自己的食欲。同时,也给一个寂静的社区带来了生气。
路旁的柳树也不甘寂寞.它虽不能发出声音,可在雨天过后,显得格外亮丽。叶子上没有一点灰尘,下垂的柳枝,叶叶翠绿.在经过一夏天的风长之后,有的3-4米长,有的足够6米多长.多像一个个长发女士,自然垂下,随风悠然自得,惹的人们上眼。但前几年它没有这么俏丽,身段也矮小,柳叶也不够鲜亮,没有郁郁葱葱的感觉。可现在不一样了,树干高大、柳叶茂密,编织了一片绿色加俏丽。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宜居的环境,与柳树、柳条、柳叶融为一体。它们为春季添绿,为夏季添色,为秋季添景.柳树在让人欣赏的同时,人也被柳树欣赏。只不过是:人欣赏树用的是眼力,树欣赏人用的是绿色.一来一往,都有感动.
路边地里的南瓜,其藤蔓这时已经爬的有五六米长,秧在地上,叶子向上高昂着。开花的地方,有的长起了南瓜,大小不一,外皮有的褐色、有的是带着黑杠的柿黄色,可都皮嫩水灵。有的藤蔓上虽是开花,却没有结果,只是一个幌花。柿黄色的花,在一片长满南瓜的一隅点缀着,令人注目.为早晨添上了一抹亮色。我摘下了其中的几朵,回家洗净、剁碎,打上鸡蛋加上葱花、姜末等作料,用油烙成蛋饼状,吃起来很香。现在的吃花与上世纪60年代吃花有很大的不同。那时是为解决温饱而不得不吃,而现在是为健身选择而吃。且吃花是一件诗意盎然的事,它与菜有不小的区别,它得日月之精华,找蜂引蝶,一定有吸引的魅力所在,其养分应有独到之处。屈原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残菊之落英”,说明吃花这事古已有之。
我每天折返的走在这条路上,我享受了大自然给人们享受的一切。虽然春夏秋冬景色各不相同,给人感受也有差异。可麻雀、柳树、南瓜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普通的景和物,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图谱,体现着一个角落的特色。
田园风光流秋,景色浑然天成,鸟花迎晨、叶树摇情,物物踊跃景成文。流动的季节,给人以温馨和甜蜜。秋这个节点,给人更多的是感慨和收获。恬淡的日子、庸常的人们,钟情在一个寻常的角落。一个角落涌动着向一个节点汇成了一股想往的洪流,带着美好、探求、感悟走过一个个日子,汇成一道天上虹,辉映着历史的瞬间,映衬在人们的头顶和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