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鲁迅----一座永远的精神丰碑
时间:2013-07-16 来源:中国作家网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真是太贴切不过了。无论是先生生前,还是死后,向先生身上泼污水的人,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先生用其思想丰富深刻,艺术一流的作品无情揭露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用近乎恐怖的语言唤醒国人麻木的思想神经,对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可以说是发挥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用。先生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营造了一座属于自己的精神丰碑,令人敬仰。可在面对这座丰碑时,愣是有人出于某种动机,对鲁迅先生不怀好意,突放冷箭,模仿先生的语言风格,用各种尖酸刻薄甚至恶毒的语言,来诋毁先生的人格和文学作品。虽然这些人也是中国文化界小有名气的人物,可他们作为一个文人却忘记了这样一点最起码的共识:文人的最大价值是靠他奉献给社会的作品来说话的。鲁迅先生之所以受人敬仰,不是靠先生自己的自我炒作,完全是靠他的作品带来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鲁迅先生同情弱者,敢讲真话的文人风格让其积怨甚多,宿敌成行。先生生前挨过不少人的骂,也有不少人挨过先生的骂。但鲁迅先生生前那句著名的话“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提醒我们,先生不是一个挑事的人,只有当他自己遭受无端的攻击时,他才会予以还击的。由于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过人的思想智慧,超凡的逻辑力量,令与他进行语言较量的人,莫不感到怯场。其实返回头去看一下先生所骂之人,以及所骂之事,先生骂的还是有道理的。关于鲁迅先生的骂人,我觉得这只是现代人用错了词汇而已,实际上还是当时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而已,只不过言辞有点激烈罢了。作为一个文化战士,他充分展示了一个文章高手的魅力,将中国文字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不但举重若轻,亦能举轻若重,三言两语就讲到问题的本质,把别人的长篇大论加以高度浓缩,道理却讲得既清楚又通俗。一生历经大大小无数次文化战斗,却没有遇到过一个真正的对手,在文化界,他真可以说是独孤求败。反观现代文化界,不同观点之间的所谓争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所使用的语言,犹如泼妇骂街,一点文化含量没有,也不讲究语言艺术,真倒是该使用“骂”这个词了。

  鲁迅对中国社会进步发挥的最大作用,便是他以一个文化战士的姿态,在文学这片精神田野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难得的一个先知先觉和先行者,他用启蒙思想家的敏锐眼光,洞悉了中国社会的病态,熬着巨大的心灵痛苦,用令人近乎窒息的语言文字向中国传统文化开刀。一篇《狂人日记》,犹如平地一声春雷,电光石火般划过中国黯淡了多日的精神文化天空,将流行了几千年之久的封建礼教予以酣畅淋漓的揭露,这不但需要思想勇气,更需要理论智慧。鲁迅作为一个深刻的孤独者,内心藏着丰富的精神痛苦,于无声处,静观中国社会纷纭复杂的气象和动静,精神的岩浆鼓荡着一座思想的火山,终于来了一次猛烈的喷发。《药》、《祝福》、《孔乙己》、《阿Q正传》等一部部带有思想深意和批判指向的小说走进了国人的精神视野。数量虽然不大,且大都是短篇小说,但艺术质量却是一流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都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并且也在鲁迅手中成熟,这一文学现象,在世界文学史上是十分罕见的。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和现代小说第一大家,虽然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大,但篇篇都是精品,犹如制导精确的精神炸弹投向腐朽的封建制度,使静如一滩死水的中国思想界,顿起精神波澜。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先驱者,他凭借中西文化集于一身的非凡精神功力,来清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毒素。他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荒诞派,黑色幽默等各种艺术手段于一身,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文学人物。用这些人物的痛苦经历和悲惨命运来解读中国社会,使更多的人看清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对他们带来的无端戕害,让人们直面惨淡人生的同时,更要理性地去正视淋漓的鲜血。只要一闭上眼晴,一个个人物便鲜活,生动,传神地进入到脑海之中。试想一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部头的文学著作不少,但有那一个作家塑造的文学人物像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那样生动传神,我敢断言还没有一人能比。鲁迅塑造的每一个文学人物,都是一个精神符号,代表着某一个群体,折射着中国社会文化中的毒性对他们造成的伤害。他们寒酸可悲的生活命运,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是这个社会制造的牺牲品。自身的原因就是他们思想的麻木,但面对周围糟糕的社会环境,他们也是无能为力,找不到改变命运的出路,只好选择了“忍”的生活方式,稀里糊涂地过着一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生活方式,正是这种奴性,造成了中国近代社会最大的悲剧。无论是上层统治着者,还是平民百姓,骨子里都散发着这种奴性。面对强者,奴颜婢膝,忍气吞声;面对弱者,则威风八面,颐指气使。这种双重的矛盾性格,普遍存在于国人身上,成了影响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顽疾。作为一个熬着丰富精神痛苦的清醒思想者,鲁迅面对国人的这一顽疾,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阿Q正传》。这部小说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揭露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病态。读吧这部小说给人笑着想哭的感觉,中国人身上如此巨大的精神问题,通过阿Q这样一个文学人物,举重若轻,予以高度概括。阿Q身上自卑与自傲的性格,充分反映了国人一种“自欺欺人”的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令我们的国家处处碰壁,无路可走的同时,人民也跟着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一个超清醒的鲁迅,带着深刻的思考,用理性的文字燃起一团精神的火焰,烛照着中国人前行的脚步。

  鲁迅作为一个中国文人,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他在近代中国却是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开火最猛烈且毫不手软的人。这是因为鲁迅先生在充分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日本留学,他又充分吸纳了西方文明,通过中西文明的熔铸,看到了中西文明的落差,更清晰地知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弊端。当时处在四面楚歌境地的中国,当务之急不是去弘扬中华文明,而是对传统文化的弊端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以此来警醒国人奋起直追。因此鲁迅的反传统,是立足于传统,又归属于传统的。他对国人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灵痛苦,站在社会最底层“被侮辱和被损害者”这一边,为他们“悲哀、叫喊和战斗。”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带有深刻的精神反思。鲁迅的两部小说集起的名字本身便很有深意,一部是《呐喊》,另一部是《彷徨》。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猛将,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后,基本上是以呐喊的精神姿态,向封建主义猛烈开火。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来势凶猛,唤醒了国人的爱国热情,迅速在全国各地传播开来。为此欢呼雀跃的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却突然又彷徨了起来。他清醒地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但没有燃起摧毁旧制度的燎原大火,反而很快又沉寂了下来。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北洋政府虽然打着中华民国的旗号,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却是一片混乱。当时的政府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换人。思想神经极为敏感的鲁迅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作为一位清醒的孤独者他要找寻自己的出路,出路在哪里?古往今来,圣贤的道路不是靠别人指出来的,没有人能帮助他们,只有自己思考,自己探索。不得已鲁迅陷入彷徨的精神状态。在彷徨中,清醒地思考自己和国家的出路;在彷徨中,借助文字的力量来消解心中丰富的痛苦;在彷徨中,积蓄了新的战斗能量去迎接新的挑战。一生都在思考,一生都在探索,一生都在抗争,鲁迅先生怀着一颗文人的良心,用自己的良知,单枪匹马向社会和体制挑战,并将深刻的思考化作投枪和匕首般犀利的文字,抨击社会的黑暗,唤醒人们的精神意识。鲁迅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建立在对自我无情剖析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如此,他看问题比别人更深刻,分析问题比别人更到位。然而这一点正是被人们所忽略的,我们往往看到鲁迅先生批判社会,批判他人的一面,忽略了先生无情自我剖析的一面。这对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全面评价鲁迅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近代中国,唯有鲁迅这样的文人用自己超硬的骨头担起了一个文人真正使命。所以鲁迅先生死后,人们用“民族魂”三个大字对其一生的贡献做了极为恰当的概括。鲁迅先生正是自觉担当了民族魂的角色,像一个辛勤的拓荒者,在一片片未经开垦的精神处女地,辛勤耕耘,为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担当了铺路石。面对这样一个战而不屈的灵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心存感念。

  面对鲁迅,面对一座精神的丰碑,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才能体味先生丰富而深刻的精神世界。作为文学家,许多人感到鲁迅先生的创作数量不够丰富,除了《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和一些散文外,剩余的便是一些杂文、随笔、翻译作品,通信等。虽然文字数量不少,但与文学沾边的似乎不多。为此有人大做文章,说鲁迅不配文学家这一称号,如果勉强称其为文学家,至少也应该将伟大两字拿掉。因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总该有一两部像样的长篇小说。很显然以此为由来贬低鲁迅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人是别有用心的。他们心中似乎没有装进这样一个基本常识:文学从来就是以质取胜的。清代的蒲松龄也仅留下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其文学成就却是毋庸置疑的。正如人们所知道的,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又具有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学问大家,鲁迅先生在其睿智和清醒的头脑里已经形成了一条关于历史、现在和未来进化和发展的完整链条。鲁迅的思想是完整的成体系的,但表达思想的文字却是松散和随意的。他从不搞甲乙丙丁式的归纳梳理,更不建构所谓宏大的理论体系。他的创作也常常体现为只言片语,像是随口说出,却深意无限,常常被人们无数次加以引用。他的小说《故乡》中那个关于路的启示似乎只是随口一说,但却以其形象化的,朴实而丰厚的生活内涵,激发着哲学家、艺术家在内的各个阶层的读者的想象力,其作用与某些作家的长篇小说相比非但毫不逊色,而且意义更大。因此没有鲁迅式的深刻反思和他那种彻底的批判精神,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体系便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由旧到新的转化,国人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对于自身状态的认识,也绝不会达到今天这样一种水平。然而眼下,人们思想方面单向度趋势的问题日益严重,过度关注现实的物质利益,导致人们对生活中大量有价值的美好事物的麻木、陌生以致于反感和抵制。对鲁迅的研究和评价无疑也受此影响,某些人全然不顾鲁迅先生当时生存的环境与条件,更不看先生的文化贡献,只是为了吊起人们的胃口和吸引人们的眼球,按照戏说的路子,不惜按照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方式将鲁迅先生作为一个精神消费的话题,利用自己文化人的身份,在各种场合围绕鲁迅,口无遮拦,夸夸其谈,这样做,不但是对先生精神的亵渎,更体现了这些人的别有用心。围绕鲁迅先生从来话题不断,争论不断,无论是褒,还是贬,争论本身便说明先生的精神生命和事业还在继续,还在和我们眼前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纠缠在一起,还在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纠缠在一起,一个人的生命效应,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掀起波澜,真堪称“不朽”,这本身已足够说明鲁迅先生的特殊历史和精神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