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步步可观”。面对北宋画家张择端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历代书画爱好者往往望卷兴叹,不敢轻易下笔临摹。然而,居住在成都市三圣乡附近的“草根画家”郑黎明却在年过半百之际提起画笔,7年里还原近4幅《清明上河图》。 1954年,郑黎明出生在上海,很早便开始学习油画。1972年,18岁的郑黎明参军进入云南,后又入川谋生,担任日语翻译。30年岁月中,手中的画笔时有停滞。不过,绘画的诱惑最终还是回头找到了他。年过半百之际,郑黎明拜师沪籍画家唐韬研习国画。“老师用了一年时间临摹《清明上河图》。画成之后,在上海、澳大利亚等地展览,大受欢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郑黎明开始揣摩张择端这幅名作。“本来只是好奇,没想到进去就出不来了”。《清明上河图》为绢本设色,为了对原画进行最大程度的还原,郑黎明四处奔波,最终赴浙江湖州定制到上好丝绢。 郑黎明告诉记者,临摹绝非看起来那么简单。“即使张择端的原画,在不少车船、服装等细节之处,依然比较模糊”。精益求精的郑黎明,不愿如古人一般“模糊”了事。他一方面在网上、图书馆查阅大量文史资料,另一方面参照后人诸多摹本,对模糊之处加以补缀。“多看少动,用了两年时间查资料,才敢下笔。”《清明上河图》长逾5米,郑黎明将原作分为5个部分,逐一加以临摹。“最难的是水纹,有些摹本波涛汹涌,明显不符合原画所表现的运河风情,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琢磨”。临摹之初,郑黎明就像“拼命三郎”,经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造成郑黎明的眼睛先后两次充血,同时伴有视神经萎缩。 功夫不负有心人。7年来,郑黎明已完成近4幅《清明上河图》,其中既包括完全依照原画尺寸绘制的作品,也有在原画基础上放大一倍的作品。在业内人士看来,郑黎明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已经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