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传承羌文化 大学生编出羌语词典程序
时间:2013-08-09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余如波

  2013记录
  八月盛夏,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羌族小伙陈许旻并没有返回家乡北川。白天,他忙着在校外实习,晚上回到宿舍,又赶紧投入羌语词典程序的修改和完善工作。从2011年进入清华大学以来,陈许旻和在京的4位羌族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开发出国内首套羌语词典程序,不仅得到广大网友的称赞,还获得众多民族语言专家的首肯。他向记者表示,“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程序,把现有的羌语语料保存下来;同时希望对羌语感兴趣的人,通过这个程序学习并掌握羌语。”
  羌族小伙发出“英雄帖”
  1992年出生的陈许旻,现在是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虽是羌族人,高中时期的他却不会说羌语。“会羌语的人都在高山寨子里,我从小住在城区,接触羌文化的时间有限。”2010年12月,正在绵阳南山中学念高二的陈许旻被班级推荐参加演讲,本打算向周围的前辈请教羌语的问候方式,却失望地发现他们也不知道。他只好四处搜寻羌语书籍,向来自汶川的羌族朋友请教,“补修”羌语课程。
  2011年农历十月初一,刚入大学的陈许旻与在京羌族朋友欢聚一堂,共庆羌历年的到来。当晚的歌舞表演使用了大量羌语,但大家只是模仿发音,并不明白具体的含义。这个现象引发了陈许旻的思索:“只有更多人了解和使用,一种语言才能传承下去。我们是羌族人,理应掌握和推广本民族语言。”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他很快便萌生了编写羌语词典程序的想法。
  于是,通过在羌历年晚会上认识的朋友,以及北川县文联副主席蝉西创建的“北川萨朗协会”QQ群,陈许旻正式发出“英雄帖”,很快便有不少人应征而来。
  组成5人程序编写团队
  最终,5位年轻人组成程序编写核心团队,他们均为在京羌族大学生。
  “我们参考了《汉羌词典》和《羌语研究》,发现两本书区别明显。《羌语研究》主要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羌语语料,《汉羌词典》则收录了许多传统羌语中不存在的新词,例如‘电视’、‘沙发’等。经过反复讨论,大家决定以《羌语研究》作为底本,来确定录入程序的词条,并将词条对应的文字、发音、例句一并收入。”让陈许旻没想到的是,《羌语研究》的作者黄布凡、周发成获悉此事后,不仅慷慨允许团队成员任意使用书中的资料,还热心告知羌语整理、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团队成员根据所长进行了分工,5人团队中,陈许旻编写程序代码,来自平武的魏久乔在语言学领域把关,家住汶川赤布苏地区的董瑶负责录制发音。“我们身处不同的学校,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有空的时候就做一点自己的工作,然后添加到程序中。”就这样,词条、例句等内容如同集腋成裘一般汇聚起来,慢慢构成了词典程序的雏形。
  2012年12月,在团队成员的努力下,我国第一套羌语词典程序试用版诞生。目前,试用版词典实现了可拓展的搜索功能,能进行词条含义的显示和跳转,但暂未收入已经录制完成的羌语发音,因此一些网友表示“不会用”。不过,对于这种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民族语言推广的方式,大家都表示肯定和支持,还有网友根据他们的成果做出了手机应用。陈许旻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会添加读音、继续扩充词条量,甚至尝试汉羌互译。”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魏久乔同样热情不减,表示若有可能,将尝试实地采集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