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私塾老师的教材中有这样两句话:“仓颉造字,蔡伦造纸”。我们在历史资料中能够知道蔡伦造纸的详细情况,而对于仓颉造字的具体经过,却知道得非常渺茫。因此,仓颉造字还不能为人们真正了解。
远古的历史,多数只是口头传说。像“有巢氏”、“燧人氏”;筑巢而居,钻木取火,绝非是前人臆造,而是确有的事实。只是年代太远,又没有文字记载,仅是口头传说,人们的印象只能是朦胧与依稀。可是,我们应该明白,远古的历史资料,无论是口头传说,或者是文字记载,只要有片言只语,都应该是十分宝贵的。后人根据它的内容,设身处地的思考,去伪存真的分析,就可以得到具体的历史事实。
仓颉应该是有文字之前的人物。从洪荒的远古,到仓颉生活的时代,已经有着漫长的岁月。在这些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不停地与大自然周旋。总在争取有更美好的生存条件。人们在探索自然的实践中,积累着无数的生活经验;而又因为时间的推移,反复的遗忘掉。为了能够将好的生活经验记取下来,人们逐渐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可是,绳子上的结打得太多了,时间久远了,也还弄不清楚,好的生活经验总是没有办法流传下来。
仓颉是个头脑非常灵敏的人。他见绳子记不了纷繁复杂的事情,就试着用烧火剩下的木炭在石片上、木材上用画图的方法把生活中需要记录的事情简要的画着,算是做着最初始的记录。
由于日常生活纷繁复杂,记录的图形必须清晰明了,否者就会产生歧义。因此每个图形只能表示一种意思,而且还要始终一致,才不会使图形的意义混淆。实践中,仓颉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一个符号只表示一件事或物的符号便形成了。可是,因此却出现了许多符号。这些符号能叫什么名字呢?为了与记、志、图画相区别,仓颉把它叫做“字”。天长日久,符号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里便多了一样东西:字。
仓颉用图形记事的方法,比结绳记事进步多了。因此,大家都来仿效他。为了使每一个符号表示某一个意思能够清晰明白,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并且还得使大家都能够认可。于是,人们便向仓颉请教。这样,仓颉便成了汉字的第一位传授者。继而,大家一传十、十传百地进行着传播,若干年后,中国社会的“字”便形成了。“仓颉造字”的传说,也因此流传下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语言也越来越复杂。为了将复杂的语言能够用文字记录下来,仅靠“图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于是,在以“形”造字的前提下,又出现了“以声造字”、“以意造字”和“以字造字”等许多造字方法,使汉字随着语言的丰富也丰富起来,错综复杂的汉语,终于有了应用有余的精美文字。当然,这是仓颉的后人们不断丰富充实的成果。
当时,仓颉造字,只是为了记录身边的要事。他根本没有想到,后来的文字竟然发展到了“万能”的地步:“万事书中出”,说明了文字的非凡作用。可是,是谁首先创造了文字,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四个字——“仓颉造字”。更详细一点的情况,则无从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