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集报30年他把藏馆开进街道
时间:2013-08-16 来源:四川日报

  “快看,1837年的《京报》!”“这边还有金报、银报和丝绸报!”8月8日,成都市圣灯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开馆,中心二楼的“李彬藏报馆”同时开门迎客。慕名而来的当地居民,将藏报馆挤得水泄不通。
  1954年出生的李彬,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收藏中外各类报纸1.5万多种,近5万份。去年年底以来,在圣灯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大力支持下,李彬将藏报馆从家中搬到街道,“除了自己获得乐趣,还要跟大家共同分享,服务街道文化生活。”
  30载收藏
  176岁《京报》“镇馆”
  8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李彬藏报馆”,以“党报”为主题的首个专题展览正在进行。玻璃展柜中,3份《人民日报》格外吸引眼球,它们分别是为纪念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美建交、北京申奥成功而推出的“号外”。展厅四壁上,44份泛黄的各级党报静静陈列在镜框中,其中不乏《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四川日报》创刊号等。
  1978年,李彬考入成都市某中专学习,“那时候迷上了收集剪报,并按照生活、学习等主题进行分类。”后来,李彬开始收集报纸,稍有空闲,便前往成都各地的学校、机关、企业等机构,表明自己的集报爱好者身份,尽力搜罗。猛追湾、文化宫、送仙桥等旧货市场,他也经常光顾。
  经过多年的“广泛撒网”,李彬开始把收藏重点逐渐转向清代、民国时期,以及当代发行的号外报。2003年,一位安徽合肥的藏家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购得5份1837年的《京报》。李彬得知消息后迅速联系,顺利买下其中2份。如今,它已成为李彬藏报馆的“镇馆之宝”。
  10度迁居
  100平米展厅“安家”
  在将近30年的收藏生涯中,李彬曾迁居10次。“每次搬家,报纸一张都没落下”。久而久之,家中的空间日益萎缩。
  1995年,李彬一家三口搬进100多平米的套间。很快,报纸就占领了书房,还逐步入侵床底、衣柜,到最后“人都没地方落脚”。2004年,李彬四处考察,最终选定一处跃层户型,并将二楼作为书房和藏馆。由于担心搬家公司损坏藏品,他骑车跑了30多趟,才将100多箱报纸顺利转移。
  翌年12月,面积15平米的“李彬家庭藏报馆”正式落成。藏馆中,7个木柜靠墙而立,从上到下有6个隔间,按种类和年代分层存放着各种报纸。为了避光、防虫,李彬特意布置了双面遮光布,还将剪碎的叶子烟骨头放入带孔容器,任气味四处散发。
  长年的收藏生涯,让李彬开始思考集报的社会效益。2012年底,圣灯街道准备打造文化活动中心。“亲子室、阅览室到处都有,我们应该做出自己的特色”。李彬向领导申请,希望将自己的藏报馆开进街道,立马得到肯定,不仅将中心100多平米的房间交给李彬使用,还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013年伊始,李彬为藏馆建设四处奔波,大到展柜、镜框的定做,挂钩、射灯的选购,小到展厅照明高度的确定,事必躬亲。他再次采取“蚂蚁搬家”的策略,把藏品分类打包,运送到新址。8月初,在几位四川大学研究生的帮助下,藏馆顺利完成布展,并于8月8日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
  李彬表示,集报近30年,不仅学到了很多历史知识,还结交了诸多朋友,丰富了业余生活。他向记者透露,自己准备将藏报馆申报为民办博物馆,让藏品最大程度服务于社会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