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在山东举行的第十四届文华奖颁奖仪式上,我省著名编导马东风凭借其最新舞剧力作《红军花》一举夺得优秀编导奖,成为我省唯一一位二度获得该奖项的舞蹈编导。同时,舞剧《红军花》从众多参评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剧目奖。11月5日,记者对话马东风,探讨其对艺术的感悟及舞剧的见解。 记者:第二次获奖,你在心态方面跟首次获奖有何不同? 马东风:16年前,我凭借我的首部舞剧作品《远山的花朵》获得文华奖的优秀编导奖,那时我还比较年轻,第一部舞剧就能拿奖,觉得运气好。《红军花》是我的第二部舞剧,从创意到走上舞台经过了十多年的打磨,从2009年首演到现在,版本大改了4次,尤其是这次演出,在剧情和演员方面都有变化,难度不亚于排一出新的舞剧。所以当我得知自己获奖的那一刻,心中只浮现了三个字——不容易。 记者:您觉得舞剧在编创过程中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马东风:舞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舞台艺术,和话剧、歌剧、戏剧不一样的是,剧情中所有的矛盾冲突、人物情感及个中深意都必须完全依赖演员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可能在别的剧种中一句台词就能说清楚的剧情,在舞剧中需要编导运用大量的舞蹈动作和配乐才能完整地表达出来。如何让观众看懂抽象的肢体语言并为之打动,则是一个难题。所以如何巧妙利用时间及富有创意的舞蹈语汇,便是我们编导需要认真思考的。 记者:作为编导,您觉得《红军花》何以能够“杀出重围”最终获得“优秀剧目奖”? 马东风:和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的7台舞剧比起来,《红军花》不论在舞美服装,还是演员阵容上都不算最“扯眼球”。之所以能够获奖,我觉得主要还是“以情动人”。在剧中并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但是却有常人都经历过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观众容易从中找到共鸣。当然,能够获奖是我们巨大的荣誉,但是这并不是终点,主旋律题材也需要“走市场”,我们都期待《红军花》能够得到赛场和市场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