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专场耳目一新—— 一年一度的谐剧专场又来了。继2011四川谐剧专场展演、2012包德宾谐剧作品展演之后,11月19日,“说唱四川——叮当谐剧专场”在锦城艺术宫上演。沈伐、李伯清两位恩师串场当主持,巴蜀笑星叮当在舞台上时而一人独演,时而一人演四人,卖力地为谐剧破“框”进行探索。 形式创新: 一人演四人,挑战谐剧定律 “一人独演,独演一人”从来被公认为是谐剧的特点与定律。但是在当晚的舞台,这个定律却一次又一次受到挑战。 在谐剧《麻将人生》中,叮当同其他角色同时登台,在各自的空间里上演各自的“麻将人生”。而另一个谐剧《弱势群体》中,叮当则一人上阵,先后饰演了小学语文教师、女医生、房地产商、“砖”家共四个角色。在这个12分钟的谐剧中,补课、看病、买房、评奖如同一条食物链,把四个不同的角色关联在一起,并让每个人都从最初损人利己的“强势”变成被损害的“弱势”。 这两个出自著名编剧严西秀之手的谐剧,如同姊妹篇,一个打破了“一人独演”,一个则颠覆了“独演一人”。但是,作为谐剧创始人王永梭的嫡传弟子,严西秀为何要“背叛”谐剧传统? “因为我太爱谐剧了。在谐剧式微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突破,要为谐剧探索更多的表现方式和手段。”严西秀说,不管是《弱势群体》还是《麻将人生》,其实都是几个互有关联的微型谐剧的叠加。演员在自己的舞台时空里仍旧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但是1+1却产生了大于2的效果。有了这种尝试,谐剧就可以进行时空转换,可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大大丰富了谐剧的天地。” 题材创新: 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专场演出进行到最后,一直在笑的观众不怎么笑了。因为最后一个谐剧《川军张三娃》把所有观众带回到1938年川军血战台儿庄的战场上。 谐剧是笑的艺术,为什么要尝试川军这样一个厚重的历史题材?观众买不买账? 舞台上,满身污血的叮当饰演战场上最后一个川军——三代单传的独苗苗张三娃。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和幺爸、二哥、班长上演了一段段或有趣或悲壮的戏。台下,观众有时发出笑声,更多的时候鸦雀无声。 《川军张三娃》的编剧严西秀表示,谐剧诞生八十年,历经三代传承。王永梭的谐剧是以一个小人物对着旧社会发出呐喊和抗争,第二代谐剧人沈伐、包德宾的作品则是用手术刀去解剖身边的小人物。“这些让人发笑的作品都把手术刀对准了卖麻辣烫、擦皮鞋的小人物。谐剧能不能尝试一些厚重的、有社会担当的题材?”严西秀说,出于这样的考虑,他动手创作了这个谐剧。 和严西秀一样,《川军张三娃》的导演关大心把这个节目看做是一块敲门砖:“希望通过这样的尝试,打破谐剧题材的框框,让大家看到其实谐剧也可以表现厚重的题材,从而引发更多更新的作品出现。” 整台戏的主角叮当说:“我们希望能够为谐剧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让谐剧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