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高素质的国民应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入手
时间:2013-12-23 来源:未知

  我们的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注重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渗透教育。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养的本质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架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它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它是超越功利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凸现现出来,导致教育向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功利性学科倾斜。学生们把学好这些学科当做将来发展和谋生的一个基础。为迎合家庭、社会,学生的这种普遍的心理需要,我们的教育无形中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这些人已经成了我们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他们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建国后培养的上几代人差得多,致使当今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频频出现,成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现实中,我们可以大致上把“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等同使用。因为,如同具有“达标”的自然科学能力却不见得具备“达标”的“科学精神”一样。具有“达标”的人文科学的知识及处理人文活动的能力,也不见得同时具备“达标”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举个例子: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许多受到主流社会迫害的中上层人士,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来自下层社会群众的同情和关照,这让这些所谓的“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被专政人士曾大发感激、感慨之情。而那些对落魄者不歧视不加害的“草民”,虽然缺乏人文科学素养,甚至不具备接收革命教育的起码的文化素养,但他们在那个把人文当垃圾的社会环境中,却是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和人性良知的人。然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普遍的优越条件却并没又带来人们道德水平的普遍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缺乏温暖与感动。金钱已经介入到人际交往中,并成了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砝码。“药家鑫”案,“小月月”事件等一个个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随着媒体的曝光,在一遍又一遍地挑战着国人的道德神经,叩问着人们的道德心灵。注水肉、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豆腐渣建筑频频在各种媒体曝光,带给人们一阵又一阵的心理恐慌。这些问题的层出不穷,说白了就是人们道德素质的普遍滑坡。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就是人文素养的缺失。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它是“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文明、进步的“发展”,不可以和人文精神相违背、相脱离。否则,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发展,社团组织的发展……都会成为压制、残害甚至毁灭人类的野蛮力量,并且,这些东西发展越快、成就越大,它所制造出的痛苦和灾难就越大。当今世界美国科技发达,综合国力强盛,这些成了他们对其它国家炫耀的资本。美国的社会精英人物处理世界问题的立场总是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核心,置其它国家的利益与不顾。美国靠科技发展带来的国家强势对其它国家为所欲为,动辄便以武力威胁,这带来了当前国际社会最大的不稳定。实际上美国的执政者、决策者们是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的。由此观之,过度地科学主义教育,并不能产生导致世界和平发展的持久文明。

  社会在“持续”,生活在“继续”,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文素养含量”被批量式“剔除”,或持续降低,那就和真正的发展毫无关联。如果将此持续和继续状态称之为“发展”,就需要为此定性:退步的“发展”,反动的“发展”,危险而耻辱的“发展”,朝着地狱方向的“进步”。有这样一句话:“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置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与灾难的境地。”此话虽然发人深省,但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们社会频繁出现的问题已经在提醒我们,在对我们敲警钟。可我们依然用一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简单地应对这些问题。结果是这边问题还没等处理好,那边同样的甚至更大的问题又出现了。让我们的政府部门只能是顾此失彼,疲于应付,问题依然出现,得不到根本解决。

  失落人文精神的“发展”,只能是畸形的发展,病态的发展。我们社会的舆论宣传,把“发展”神化了,神话到了一种极不适当的位置。好多人天真地认为,社会进步了,发展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面对出现的问题还冠冕堂皇地归咎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必然现象,称之为“发展中的问题”。在这些人眼里,“发展中的问题,”似乎就不是问题。为此,有的人动不动就用“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来压制人们的思想。实际上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便是脱离人文素养和社会道德约束的畸形发展。因此健康的发展只能是有条件的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现在许多人觉得,和“人文素养”脱钩的“发展”也还是发展,或者对这“发展”的不满意之处,仅仅在于它是“有缺陷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的发展”。这种普遍的社会意识,又是一个失落人文精神的例证。“科学至上”和“发展至上”的观点让人们把眼光过度地放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速度和经济总量上,而忽视了社会进步发展的代价及其质量。当前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视自身,忽略他人,重视局部,忽略全局,重视眼前,忽略长远的发展观念,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消极影响已经显现出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只能去源头上做文章,从教育入手,强化人文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优质人才。只有人的观念跟上了,素质提高了,才会在一种优良的社会风气中,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发展局面。当前中国社会的进步与人们精神文明的反差之大,确实到了令人关注的地步。这一问题虽然深层次的原因很多,但只有从教育入手,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只有人的观念彻底转变了,良性循环的发展局面才会出现。从教育入手,当务之急就是让我们的教育改变目前重视科学知识教育,重理轻文,忽略人文素养的现状,把培养健全人格的人作为教育事业的一项使命。如果我们的教育一味地去迎合世俗,去适应市场经济,甚至把教育当做盈利为目的的产业去经营的话,这样的教育环境是很难培养出人格健全,品行高尚,能力超群的优质人才资源的。没有一大批这样的优质人才资源,中国的国民素质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和提高,这样中国的社会发展就无法实现和谐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教育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