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嘿哟!一二,嘿哟!……”1月8日上午10点,都江堰鱼嘴热闹非凡。20余名施工人员有节奏地喊着号子、拉动纤藤,顺利放倒鱼嘴旁的杩槎。清澈的岷江水顺着缺口涌入都江堰内江,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历时两个多月的内江岁修正式宣告结束。 时隔11年,都江堰内江再次截流大修。为什么大修?大修修什么?是沿用古法还是采用现代技术?从2013年11月1日,施工人员放下第一个杩槎开始,记者对此次大修进行了追踪。 缘起 数据变化,促成11年后大修 时间:2013年12月18日 地点:都江堰管理局 “其实每年冬天,都江堰都会进行岁修,在内江的仰天窝下闸,对柏条河、江安河等内江4干渠进行维护,同时对闸门、钢绳等工程设备进行检修。”2013年12月18日,都江堰管理局办公室主任巴勇一边画着示意图,一边向记者解释,“只不过这次是内江大修,距离上次有整整11年。” 从宋代开始,都江堰就逐步形成了冬季断流、春季淘淤的岁修制度,并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等宝贵经验。最近几十年来,都江堰的管理逐渐实现了科学化、自动化,水资源调度愈发科学,使得凤栖窝等处基本达到冲淤平衡。加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投入使用,大大降低了洪水对古堰的威胁,因此内江断流大修的时间间隔不断拉长。 2002年的大修,巴勇也曾参加。据他回忆,由于当时已有10年未对内江进行疏淘,存在一定的淤积,影响了宝瓶口引水。因此都江堰管理局截断内江,清淘鱼嘴至仰天窝闸间的河段淤积物,加固内江中深约3米、厚约2米的齿墙,并彻底改造使用了38年的仰天窝闸。内江断流后,工程人员还发现鱼嘴下方的卵石已经被水流淘走,存在约3米深的空隙,于是临时制定了鱼嘴大修方案,用混凝土进行加固。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鱼嘴的背部出现20多米长的贯穿缝,当时工程人员用混凝土进行了紧急填补、加固,没有影响成都平原的正常供水;2013年,都江堰又经受了芦山强烈地震和“7·9”洪水的考验。3次自然灾害,虽然对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影响不大,但是由于11年没有大修,工程安全到底如何,其实大家心里都没底。 一个数据的变化,引起都江堰管理局工程人员的担忧:“7·9”洪水期间,宝瓶口流量超过每秒600立方米,而正常的数字应该是每秒400立方米。“我们推测是凤栖窝河床降低,造成进水量增大。”巴勇说,如果不进行截流大修,会增加下游的防汛难度,影响2014年灌区供水。都江堰管理局立即向省水利厅请示,决定开展此次大修。 2013年12月11日,内江截流后第二天,从水中露出真容的凤栖窝河床证实了工程人员的判断。“由于上游实施退耕还林,来水泥沙量减少,以及紫坪铺下泄水流的冲击,河床下切了大约1.7米。11年前是‘深淘滩’,这回不用淘了,反倒要回填河床。”巴勇说。 古法 安全环保,杩槎截流领风骚 时间:2013年12月28日 地点:都江堰鱼嘴 290多米长、6米多高的杩槎围堰屹立在岷江中,气势非凡。其中25孔正杩槎组成截流堤,从漂木小槽尾部延伸至鱼嘴前缘,阻止岷江水流进入内江,另外3孔支杩槎伸入外江中缓冲水流。杩槎的背水面,只有几股涓涓细流缓缓渗出,丝毫不影响内江中各项岁修工程。2013年12月28日,记者站在杩槎围堰上,不禁为古法截流的神奇暗自叫好。 都江堰管理局渠首处工程科科长陈骥告诉记者,古法截流的主要优势是安全和环保。“古法杩槎截流技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形成了适合都江堰的‘道法自然’的完善系统。它所使用的竹木、卵石等都是天然材料,不会改变河床的走势和河流的流态。如果采用现代截流技术,会在河道中投掷大型混凝土块,它们被岷江水流冲刷到下游,很可能对闸门等设施构成威胁。” 2013年8月开始,都江堰管理局工程人员兵分两路,选购工程材料、寻访技术工人,为古法截流做准备。 古法截流所需的木材、竹子等原材料,都经过严格挑选。“制作杩槎的木材要坚固耐用、不易朽坏,通过反复比较,最后购买了俄罗斯冷杉。制作纤藤和竹席的竹子,必须是两年生以上,否则达不到要求的强度。”陈骥说。 寻访技术工人的过程,也殊为不易。都江堰管理局向各地“工头”求助,好不容易才凑齐50名专业技术工人。“古法截流至少需要船工、篾匠、抬工等五六个工种相互配合。”巴勇举例,拿篾匠来说,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怎么保证编出的纤藤拥有媲美钢筋的强度? 据介绍,古法截流的具体过程是,首先在船上绑好杩槎,然后运送到河中安放,并用纤藤、木板将杩槎紧紧连结在一起。杩槎下好之后,用装上鹅卵石的竹笼、座兜、碗兜进行加重、加固。接着在杩槎围堰的迎水面铺设竹席,撒上杂木,并覆盖厚重的黄泥。“杩槎不能直线排开,而是要呈现出向外的弧形,以抵御流水的冲击。有趣的是,河水压力越强烈,杩槎之间的连结反而越紧密。” 2013年11月1日,首个杩槎被顺利安放到岷江中。12月10日,经过40天的施工,杩槎围堰正式合龙完成截流。 新方 一“减”一“增”,古堰与时俱进 时间:2014年1月6日 地点:都江堰凤栖窝 其实,此次内江截流,都江堰管理局并未完全遵循古法。“严格的古法截流需要几百人,现场根本施展不开,工期也会延长两到三倍,人力、时间成本都太高了。”陈骥说,本次大修主要由内江截流、凤栖窝河床抬高加固、二王庙顺埂护岸维修加固三大工程组成,在基础挖掘、物料转运等方面,动用了大量现代车辆和机械。 1月6日,记者在凤栖窝河床抬高加固工程现场看到,这项工程由齿墙和混凝土面构成,两道齿墙垂直于河岸,与河床底部紧紧咬合。陈骥介绍说,齿墙之间80米的下切河床,先用沙石进行回填,然后浇注混凝土。齿墙和混凝土面的高度,与凤栖窝内的4根卧铁相同,即飞沙堰堰面以下约1.8米,以控制宝瓶口进水量,最大程度地发挥飞沙堰的防洪、排沙功能。 宝瓶口左岸山体的封闭加固,最初并未纳入岁修计划。在内江断流后,人们发现宝瓶口基岩因长期遭受水流侵蚀,出现了不少裂缝。“这部分山体已经被冲刷了2000多年,其实非常坚固。不过以防万一,我们还是用细质混凝土进行了固化,减缓水流和风化带来的影响。”陈骥说。 陈骥认为,都江堰岁修之所以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工程技术,主要有一“减”一“增”两大考量。“增”是延长寿命。1936年,鱼嘴遭到水毁,时任四川水利局局长张沅主持大修,用浆砌条石和混凝土建成新鱼嘴,并沿用至今,标志着现代水利技术、建筑材料和工程结构进入这个古老的灌溉工程。“减”则是降低成本,包括人力、财力和时间。“这些工程通常要挖几米深的基础,如果光靠锄头,那要挖到猴年马月?使用挖掘机,就算碰到几吨重的巨石,也能很容易地清理掉。” 随着都江堰灌区用水量逐年增加,如何调配有限的水资源,满足工农业生产、生活、环境用水需求,成为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因此,在保持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大工程布局的基础上,都江堰会与时俱进地采用更多新技术。”巴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