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的海域与山岭遍布的陆地,让福建仿佛是一部打开的“山海经”。而众多的海岛,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山与海交融的最前沿。火山与大海的纠缠,海蚀的巧夺天工,造就了美轮美奂的海岛;妈祖在岛上诞生,勇于向大海寻找梦想的福建人,在这里留下了众多海洋文明的烙印;连繁星般散落的无居民岛,也有动人的秘密。这条迷人的“装订线”,到底有多少精彩呢?
福建是特别的
在自山向海造访这方土地的旅程中,我时时有这样的感受。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这座“东南山国”的自我陈词,相比因田地不足而催生了徽商的“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皖南丘陵,福建的山更多了几许崎岖、封闭和高峻,天然形成了面向大海的封闭地形。
当我翻过山的那一页,读到海之篇章的时候,则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古以来“闽在海中”的说法,和名扬天下的福船、下南洋、杰出的海外贸易历史一起,将海洋与福建如织锦般紧密交织,编织出了格外引人注目的海洋文明。
然而,读完这部“山海经”,我的目光却长久地落在山与海间那条生动的“装订线”上—福建有着大小1400多个岛屿,天然造就了众多深水良港、渔场和海上土地。它们像是大大小小的针脚,沿着中国最曲折的海岸线,装订出这部山与海的传奇。
这条“装订线”无疑是富有魅力的,它凭海临风,沿着柔肠百转般的海岸线,和着潮汐一路绵延。在这缠绵中,火山和大海的冲突,造就了神奇而独特的海岛;海浪、海风的神来之手则催生了甲天下的海蚀地貌。而最让人唏嘘的,则是福建海洋文明在明清海禁强烈压抑下的顽强发展,火花四溅般,在海岛上书写了崭新的篇章。“闽人开门是龙,关门是虫”,他们那无所畏惧奔向大海的历史,海岛是最真切的见证者。
海岛,海神妈祖的故乡
万顷碧涛中,小小的湄洲岛怎么看都不起眼。然而,每一个亲身踏上这座小岛的人却都能深深体会到它的“神性”—那高高耸立在山头的妈祖雕像,面带慈悲的微笑。
妈祖的出身是异常朴素的,她生前不过是北宋的一名普通女子,唤作林默娘,生于福建湄洲岛。28岁那年,她在救助船只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神奇的是,逝世后,她不仅获得了虔诚的供奉,而且自宋至清代,先后得到了14个皇帝的36次敕封,从“夫人”、“天妃”到“天后”,成为崇高的海上保护神。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从祭拜妈祖开始的。
自然,这与时代大背景不可分割—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海交活动最为鼎盛的时期。福建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四海舶商,诸藩琛贡”,堪称东方第一大港。然而,漫长的海岸线上,为什么独独绵长如一叶柳眉的湄洲岛获得了“祖庙”的荣耀呢?
一本厚厚的福建海洋志给我带来些许启发,书中写道,由于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明显,并处于东亚季风区前沿,海坛岛、湄洲岛、东山岛等地都为全国沿海岛屿风力最强劲地区之列,最大波高甚至达到16米。无疑,如此的巨浪和风暴,正是航海者恐惧的梦魇。湄洲岛地处东南海上交通要冲,船只必经之地,也是台风频发区。这汪洋中的小岛勇敢地迎向惊涛骇浪,神奇的是,它身后的湄洲湾却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深水避风良港。湄洲岛横亘湾口,仿佛一道,似乎能望得见世上亿万信众的虔诚。她身旁那座壮丽的庙宇,正是世界上数千座妈祖庙的祖庙。
万顷碧涛中,小小的湄洲岛怎么看都不起眼。然而,每一个亲身踏上这座小岛的人却都能深深体会到它的“神性”—那高高耸立在山头的妈祖雕像,面带慈悲的微笑。
妈祖的出身是异常朴素的,她生前不过是北宋的一名普通女子,唤作林默娘,生于福建湄洲岛。28岁那年,她在救助船只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神奇的是,逝世后,她不仅获得了虔诚的供奉,而且自宋至清代,先后得到了14个皇帝的36次敕封,从“夫人”、“天妃”到“天后”,成为崇高的海上保护神。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从祭拜妈祖开始的。
自然,这与时代大背景不可分割—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海交活动最为鼎盛的时期。福建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四海舶商,诸藩琛贡”,堪称东方第一大港。然而,漫长的海岸线上,为什么独独绵长如一叶柳眉的湄洲岛获得了“祖庙”的荣耀呢?
一本厚厚的福建海洋志给我带来些许启发,书中写道,由于台湾海峡的“狭管效应”明显,并处于东亚季风区前沿,海坛岛、湄洲岛、东山岛等地都为全国沿海岛屿风力最强劲地区之列,最大波高甚至达到16米。无疑,如此的巨浪和风暴,正是航海者恐惧的梦魇。湄洲岛地处东南海上交通要冲,船只必经之地,也是台风频发区。这汪洋中的小岛勇敢地迎向惊涛骇浪,神奇的是,它身后的湄洲湾却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深水避风良港。湄洲岛横亘湾口,仿佛一道,似乎能望得见世上亿万信众的虔诚。她身旁那座壮丽的庙宇,正是世界上数千座妈祖庙的祖庙。
冥冥中,妈祖的命运便和这个小岛相连了。传说中,这位有着慈悲情怀的渔家姑娘熟知海洋。她一次次地在风暴中驾舟出海,拯救挣扎在厄运边缘的船只,将它们引向风平浪静的港湾,甚至在危急关头将自家屋舍燃成熊熊“灯塔”。纵然“以海为田”、“以舟为车”,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生死却悬于一线。于是林默娘终于在惊涛拍岸、千帆过尽的岁月里,化身为海神妈祖。
冥冥中,妈祖的命运便和这个小岛相连了。传说中,这位有着慈悲情怀的渔家姑娘熟知海洋。她一次次地在风暴中驾舟出海,拯救挣扎在厄运边缘的船只,将它们引向风平浪静的港湾,甚至在危急关头将自家屋舍燃成熊熊“灯塔”。纵然“以海为田”、“以舟为车”,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生死却悬于一线。于是林默娘终于在惊涛拍岸、千帆过尽的岁月里,化身为海神妈祖。在采访中,一位海岛人的话—“这里的风浪大得很,要妈祖保佑的”让我对岛上如潮的朝拜人群和袅袅香火,有了更深的理解。
注定,这条山与海的装订线,是不平凡的。中,一位海岛人的话—“这疑,如此的巨浪和风暴,正是航海者恐惧的梦魇。湄洲岛地处东南海上交通要冲,船只必经之地,也是台风频发区。这汪洋中的小岛勇敢地迎向惊涛骇浪,神奇的是,它身后的湄洲湾却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深水避风良港。湄洲岛横亘湾口,仿佛一道屏障,又如天然航标
海蚀地貌甲天下
暴躁的大海催生了妈祖的信仰,而强劲的海风及波浪、潮汐和海流也成为海洋地貌的雕刻大师,给福建带来了堪称“绚丽”的海岛。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载欣载瞩。”这是诗人陶渊明的名句。用在“海蚀地貌甲天下”的平潭,却有着奇妙的妥帖。
平潭县素有“千礁百屿”之称,有大小岛屿126座、岩礁648座。主岛海坛岛系福建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曾赴海坛岛考察的地貌专家杨逸畴告诉我,这里的礁岛主要由燕山晚期的花岗岩所组成。新生代晚期岛屿曾一度沉沦海中,遭受海水侵蚀,直到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后才又隆升出海面。风大浪高潮差大,海洋动力作用强烈,造就了这一世界罕见的海蚀地貌博物馆。
这里有中国最大的一对花岗石海蚀柱。两块毗邻的巨石一高一低巍然屹立于汪洋大海之中,风平浪静时如巨船停泊,狂风骇浪时则似破浪前行,这就是海坛岛上的半洋石帆。巨型石人“海坛天神”头枕金色沙滩,脚抵东海碧波。漫步海岛,到处都能发现大海的鬼斧神工:有含苞待放的巨大“石牡丹”,由于岩壁覆盖的植物,它的“国色天香”常是绿盈盈的;海滩上,一头巨大的“海猪”正踏浪上岸;“仙人井”深达43米,底部有洞口与大海相通,海流猛烈撞击在崖壁上,浪花飞溅。
人们眼中的奇景,在地理学家眼中则是岩石与大海在漫长岁月中侵蚀与抗衡的结果。杨逸畴告诉我,菱格状节理构造破坏了花岗岩体的坚固性和不透水性。水和各种风化作用顺着节理透入,不断冲蚀剥蚀。斗转星移,方块状的岩体开始向圆滑的外形转变,形成各式各样的石蛋地形,节理扩大引起的崩落更增加了造型的奇妙。半洋石帆便是在强烈的球状风化中,一层层剥落后现出的新鲜核心部分。更神奇的是,不过相距几十海里,海峡对岸的台湾野柳也有大面积壮丽的海蚀造型地貌,蘑菇状的奇石布满了海滨,栩栩如生的“女王头”和“蜡烛台”最为著名。“大自然平等无偏地在海峡两岸冲荡出一对世界级别的海蚀奇观,可以说是地学研究上的一个罕见现象。”杨逸畴说。
大海不仅能雕刻石头,还会“造湖”呢,而且是福建省最大的一座淡水湖—海坛岛上的36脚湖。约在5000年前这里原是海湾,由于地壳抬升,海底泥沙和碎屑物因海浪浸涌和风力搬运在海湾内沉积,由湾口沙嘴逐步发展成拦湾沙坝,坝内成为潟湖。成湖之后,随着地壳隆升,湖面高出海面,丰富的降水成了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加之地下水渗入,雨季湖水外溢等诸种自然淡化作用,最终使咸水潟湖变成了淡水湖。湖水浸入周围的低山丘陵谷地,仿佛多脚的海星,得名36脚湖。清俞廷营诗曰:“波光如画碧如油,日落风清好泛舟。”大海还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海岛民居。走进渔村,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石头的王国—石头路、石屋、石水缸、石花池,连屋顶的瓦上都压着无数石头。一句“比起砖块来,就地取材的石头更能抵抗潮湿而富含盐分的海风,房顶上的石块是防止大风把屋顶卷走”解答了我的疑问。
可以说,这条山与海的装订线上布满了神奇的岛屿。大嵛山岛上的草场和“海上天湖”往往让人们误以为来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草原;东门屿则被称为“海上天然影棚”,电视剧《西游记》、《八仙过海》都曾在这里拍摄;火烧屿上布满如烈火烧过的彩色岩石;而大海催生的沙洲让东山岛成为有名的岛连岛,状似翩翩起舞的蝴蝶,有“蝶岛”之称。
平潭县素有“千礁百屿”之称,有大小岛屿126座、岩礁648座。主岛海坛岛系福建省第一大岛,全国第五大岛。曾赴海坛岛考察的地貌专家杨逸畴告诉我,这里的礁岛主要由燕山晚期的花岗岩所组成。新生代晚期岛屿曾一度沉沦海中,遭受海水侵蚀,直到第四纪中更新世以后才又隆升出海面。风大浪高潮差大,海洋动力作用强烈,造就了这一世界罕见的海蚀地貌博物馆。
这里有中国最大的一对花岗石海蚀柱。两块毗邻的巨石一高一低巍然屹立于汪洋大海之中,风平浪静时如巨船停泊,狂风骇浪时则似破浪前行,这就是海坛岛上的半洋石帆。巨型石人“海坛天神”头枕金色沙滩,脚抵东海碧波。漫步海岛,到处都能发现大海的鬼斧神工:有含苞待放的巨大“石牡丹”,由于岩壁覆盖的植物,它的“国色天香”常是绿盈盈的;海滩上,一头巨大的“海猪”正踏浪上岸;“仙人井”深达43米,底部有洞口与大海相通,海流猛烈撞击在崖壁上,浪花飞溅。
人们眼中的奇景,在地理学家眼中则是岩石与大海在漫长岁月中侵蚀与抗衡的结果。杨逸畴告诉我,菱格状节理构造破坏了花岗岩体的坚固性和不透水性。水和各种风化作用顺着节理透入,不断冲蚀剥蚀。斗转星移,方块状的岩体开始向圆滑的外形转变,形成各式各样的石蛋地形,节理扩大引起的崩落更增加了造型的奇妙。半洋石帆便是在强烈的球状风化中,一层层剥落后现出的新鲜核心部分。更神奇的是,不过相距几十海里,海峡对岸的台湾野柳也有大面积壮丽的海蚀造型地貌,蘑菇状的奇石布满了海滨,栩栩如生的“女王头”和“蜡烛台”最为著名。“大自然平等无偏地在海峡两岸冲荡出一对世界级别的海蚀奇观,可以说是地学研究上的一个罕见现象。”杨逸畴说。
大海不仅能雕刻石头,还会“造湖”呢,而且是福建省最大的一座淡水湖—海坛岛上的36脚湖。约在5000年前这里原是海湾,由于地壳抬升,海底泥沙和碎屑物因海浪浸涌和风力搬运在海湾内沉积,由湾口沙嘴逐步发展成拦湾沙坝,坝内成为潟湖。成湖之后,随着地壳隆升,湖面高出海面,丰富的降水成了湖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加之地下水渗入,雨季湖水外溢等诸种自然淡化作用,最终使咸水潟湖变成了淡水湖。湖水浸入周围的低山丘陵谷地,仿佛多脚的海星,得名36脚湖。清俞廷营诗曰:“波光如画碧如油,日落风清好泛舟。”大海还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海岛民居。走进渔村,就好像走进了一个石头的王国—石头路、石屋、石水缸、石花池,连屋顶的瓦上都压着无数石头。一句“比起砖块来,就地取材的石头更能抵抗潮湿而富含盐分的海风,房顶上的石块是防止大风把屋顶卷走”解答了我的疑问。
可以说,这条山与海的装订线上布满了神奇的岛屿。大嵛山岛上的草场和“海上天湖”往往让人们误以为来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草原;东门屿则被称为“海上天然影棚”,电视剧《西游记》、《八仙过海》都曾在这里拍摄;火烧屿上布满如烈火烧过的彩色岩石;而大海催生的沙洲让东山岛成为有名的岛连岛,状似翩翩起舞的蝴蝶,有“蝶岛”之称。
火山与大海的纠缠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用这句诗来描写漳州滨海火山遗迹中的林进屿和南碇岛,似乎最为恰当。2000年,漳州滨海火山遗迹入选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与众多早已名闻天下的名山胜地比肩,这里果真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吗?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里曾是一片恐怖地带。距今2644万年至410万年,在漳州滨海地区曾有过多达十几次的火山喷发,最终形成了世界罕见的火山地貌景观。在黑龙江五大连池,大自然奉上了熔岩堰塞湖、药泉湖、冷矿泉等礼物,而在这里,由于火山和大海的叠加,人们可以一览海蚀熔岩平台、鱼鳞石、发状石林、海蚀崖和海蚀柱等众多奇景。研究表明,漳州火山是陆地火山,曾生长过茂盛的森林。直到一万年前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才将这里的火山和森林一起吞噬,把众多火山遗迹撇在了大海中,而林进屿和南碇岛则是揭开这秘密的钥匙。
远远望去,卧在浩瀚大海中面积不过0.16平方公里的南碇岛并无出色之处,而当船慢慢靠近,也不知是海上的剧烈风浪还是眼前的小岛,竟让我感到一阵阵袭来的眩晕感—它太美了!140万根具有多边柱状节理的玄武岩柱,如守卫海洋的兵马俑般列队站立在悬崖处。而当我真的行走在这世界上最为巨大、密集的玄武岩石柱群中时,它却又呈现出柔美的一面。这片“熔岩发状石林”非常纯净,没有其他成分的岩石混入。犹如乌黑的瀑布般泻入大海。仿佛是由于千万年的海风吹拂,它们朝东北向扭动着。海浪拍打着岩柱,闪烁着乌金般的光泽。不禁让人畅想,它们是正在碧波中洗濯的火山女神的黛丝吧。
剧烈的火山喷发是如何形成这一根根石柱的?杨逸畴告诉我,这除了与岩浆喷出后冷却的速度、地形等有关外,跟熔岩的特性也有关系,如果所含化学成分均匀程度较高,便能在冷却过程中均匀地沿着中心等距离收缩和开裂,形成近似等边多面体的玄武石柱。岛周围还有数个海水冲蚀的洞穴,据穿行过洞穴的当地人说,深深的洞内也完全是纯粹的柱状玄武岩。这座火山岛,真正是表里如一。
而在林进屿,看到那钉着密密麻麻“铆钉”的岩石和脉络交错的火山喷气口群,总让我想起“海枯石烂”的词句。火山喷气口在喷发停止后,凝固的岩浆由于收缩产生开裂,形成了莲叶般的放射状冷凝构造。而那些铆钉也是火山的杰作,由于这里岩层含水量较高,当喷出的熔岩覆盖于含水层之上,巨大的热量便引起蒸汽爆发,造就了大片无根喷气口群,并在大海的雕蚀下逐渐变成了铆钉的样子。伸手触摸它们,似乎仍能感受到当年那份冲破一切阻挡的炽热。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用这句诗来描写漳州滨海火山遗迹中的林进屿和南碇岛,似乎最为恰当。2000年,漳州滨海火山遗迹入选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与众多早已名闻天下的名山胜地比肩,这里果真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吗?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这里曾是一片恐怖地带。距今2644万年至410万年,在漳州滨海地区曾有过多达十几次的火山喷发,最终形成了世界罕见的火山地貌景观。在黑龙江五大连池,大自然奉上了熔岩堰塞湖、药泉湖、冷矿泉等礼物,而在这里,由于火山和大海的叠加,人们可以一览海蚀熔岩平台、鱼鳞石、发状石林、海蚀崖和海蚀柱等众多奇景。研究表明,漳州火山是陆地火山,曾生长过茂盛的森林。直到一万年前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才将这里的火山和森林一起吞噬,把众多火山遗迹撇在了大海中,而林进屿和南碇岛则是揭开这秘密的钥匙。
远远望去,卧在浩瀚大海中面积不过0.16平方公里的南碇岛并无出色之处,而当船慢慢靠近,也不知是海上的剧烈风浪还是眼前的小岛,竟让我感到一阵阵袭来的眩晕感—它太美了!140万根具有多边柱状节理的玄武岩柱,如守卫海洋的兵马俑般列队站立在悬崖处。而当我真的行走在这世界上最为巨大、密集的玄武岩石柱群中时,它却又呈现出柔美的一面。这片“熔岩发状石林”非常纯净,没有其他成分的岩石混入。犹如乌黑的瀑布般泻入大海。仿佛是由于千万年的海风吹拂,它们朝东北向扭动着。海浪拍打着岩柱,闪烁着乌金般的光泽。不禁让人畅想,它们是正在碧波中洗濯的火山女神的黛丝吧。
剧烈的火山喷发是如何形成这一根根石柱的?杨逸畴告诉我,这除了与岩浆喷出后冷却的速度、地形等有关外,跟熔岩的特性也有关系,如果所含化学成分均匀程度较高,便能在冷却过程中均匀地沿着中心等距离收缩和开裂,形成近似等边多面体的玄武石柱。岛周围还有数个海水冲蚀的洞穴,据穿行过洞穴的当地人说,深深的洞内也完全是纯粹的柱状玄武岩。这座火山岛,真正是表里如一。
而在林进屿,看到那钉着密密麻麻“铆钉”的岩石和脉络交错的火山喷气口群,总让我想起“海枯石烂”的词句。火山喷气口在喷发停止后,凝固的岩浆由于收缩产生开裂,形成了莲叶般的放射状冷凝构造。而那些铆钉也是火山的杰作,由于这里岩层含水量较高,当喷出的熔岩覆盖于含水层之上,巨大的热量便引起蒸汽爆发,造就了大片无根喷气口群,并在大海的雕蚀下逐渐变成了铆钉的样子。伸手触摸它们,似乎仍能感受到当年那份冲破一切阻挡的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