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游陕西10大革命圣地
时间:2011-06-29 来源:中华网旅游频道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国民党管辖区西安设立的公开办事机构,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国共产党在西安市七贤庄设立了红军联络处,1937年9月改为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自1936—1946年间,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先后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主要工作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转送战争物资。它是全国所有的八路军、新四军办事处中成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办事机构。


西安事变纪念馆

  西安事变纪念馆位于西安市建国路,它是“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先设在张学良公馆。1982年2月23日,西安事变旧址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0月,成立西安事变纪念馆筹建处。1986年12月,在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西安革命公园

  西安革命公园位于西五路北侧,占地150亩,创建于1927年2月,为纪念北伐战争前夕,陕西国民军坚守西安而死难的军民而建。当时在公园内负土筑冢,建有烈士祠和革命亭,供市民凭吊纪念。革命亭前喷水池内太湖石相传系唐代宫廷遗物。

  1926年,北伐战争前,匪首刘镇华在张作霖等的支持下。纠集一支号称“十万人”的部队,企图攻占西安,为北洋军阀扩大地盘。刘镇华围城8月之久,放火烧掉城外10万亩麦田,强征民夫在城周围挖掘了一条3公里的断绝沟,企囹迫使全城军民投降。国民军将领杨虎城、李虎臣带领全城军民坚守西安。时称“二虎守长安”。在守城期间,死难者5万人左右,占当时西安城内人口的四分之一。

  1927年2月,为纪念西安的死难军民,冯玉祥率众公祭,建“革命公园”,负上筑冢,建立烈士祠和革命亭,供市民凭吊纪念。



延安革命纪念馆

  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

  延安革命纪念馆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其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陈列展出面积1.43万平方米,展出文物2500余件,历史照片1400余张。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授予“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2008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枣园旧址

  枣园又名延园,位于延安市城南8公里处,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所在地,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后沟西山下是毛泽东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和中央社会部旧址。往西三公里处是中央军委三局旧址、展览馆及中央军委三局烈士陵园。

  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宝塔山

  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标志和象征,海拔1135.5米,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山上宝塔始建于唐,高44米,八角九层,为楼阁式砖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山上还有宋代摩崖石刻、范公井、烽火台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日本工农学校、嘉岭书院、摘星楼、古城墙,有古今名人诗词碑、明代铁制洪钟、纪念林等景点景观。宝塔山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是历史文物与革命遗址合二为一的著名4A级风景名胜区。
 


瓦窑堡会议旧址

  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

  瓦窑堡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它是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的中共中央驻地。旧址包括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西北军委(中央军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址,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等。

  会址窑洞不大,放着两张八仙桌和6个木条凳,小炕上还放着一张小炕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位于城内下河滩一处小院。院内有砖窑12孔。上院有砖窑6孔,5孔坐东面西,周恩来曾住在南起第四和第五孔窑内,另外1孔坐北面南的大窑为军委会议室;下院也有6孔窑洞,均坐东面西。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北侧的米粮山上。
 


“四·八”烈士陵园

  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因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

  为了缅怀“四·八”遇难烈士,延安各界群众3万多人,在飞机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飞机场旁边,为烈士建起了陵园。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


旬邑县马兰山革命旧址

  马栏革命旧址位于旬邑县马栏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总面积达1050平方公里的马栏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重要活动地区之一,留下了谢子长、刘志丹、习仲勋、贾拓夫、汪锋等革命家的足迹。

  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栏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是圣地延安的前沿哨所,是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是西安乃至全国各地仁人志士和军用物资通往延安的重要驿站和红色通道。抗战期间,马栏又是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1937年7月后,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先后在这里建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人才。

 



 渭华起义纪旧址

  渭华起义旧址位于陕西省华县高塘塬上,是陕西省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

   渭华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员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927年9月26日陕西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渭华这块群众基础好、斗争热情高的地方进行革命武装斗争。党团组织选取渭南的赤水职校和华县的高塘小学委立足地,秘密组织、收集武装准备暴动,农运学运进一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和反革命的镇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